二胎孩子怎么教育,孩子有时候情绪很暴躁?
辅导作业,被气到心梗;责骂孩子,被气到血压飙升;孩子叛逆,被气到头懵。
很多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到处寻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认为只有方法才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是,你是否问过自己:“你的教育情绪健康吗?”
这大概是绝大多数家庭教育的现状——急躁、焦虑、情绪化。
教育的情绪雷区狮子吼教育基本靠吼,沟通几乎没有。
想一下,你什么时候会说出令孩子特别难以接受的话?应该都是在生气的时候。
那你为什么会生气呢?是工作不顺?是家庭矛盾?是生活压力?还是心中的执念?
你想用情绪告诉孩子:我很生气,这都是因为你造成的。只有你改变了,我才不会这么生气,才会对你有好脸色。
孩子也许确实变得听话了,但暂时的听话只是因为恐惧,以后孩子可能会变本加厉。
当你把心里积压的淤泥倾倒在孩子身上的时候,你的心情就很好吗?然而并没有因此轻松,反而还多了一份内疚和自责。
情绪化的表达是把双刃剑,伤害的不仅是孩子,还有父母。你辛苦维系的亲子关系,就是在这一声声吼叫中分崩离析的。
双标化听到没有?不要再玩手机了!
作业写完了吗?还看电视!
这么晚了,还不去睡觉!
你怎么这么笨!
……
你这样要求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正在玩手机、看电视、熬夜或者做不好事情?
你可能会说:“我是大人,我可以这么做,但孩子不能这么做。”连大人都无法自制的事情,你认为孩子会比你做的更好?
父母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恐怕就是:“我们是不行了,就看你的了。”这恐怕也是孩子们最讨厌的一句话。你自己都不行,凭什么孩子就一定要行?
这句话表达的并不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信任和鼓励,更多的是将自己完成不了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你自己得过且过,不想努力,丧失了自我,却对孩子如此苛刻。
这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父母总拿着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还那么理直气壮。
焦虑感每当孩子的表现达不到父母预期的时候,父母的负面情绪就像火山爆发一样,瞬间喷薄而出。
不分青红皂白,揪着孩子一顿数落:父母为了你才买那么贵的学区房、为了你花那么多钱报培训班、为了你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父母为你牺牲那么多,你还这么差劲,你太对不起父母的付出,太给父母丢人。
这么用情感绑架孩子,会让他们感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是伴随着父母的焦虑而发生的,这些都是父母想要的东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父母的这种焦虑感主要源于爱的自私,认为对孩子付出就要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你付出的越多,期望值就越高,要求的回报就越多。
这种过分有条件的爱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让孩子对学习感到可怕,对父母的教育感到可怕,从而导致孩子的焦虑、抑郁或者叛逆。
控制教育的情绪学会表达情绪动画片《狮子王》的开头有一段父子的互动:辛巴因为好胜而惹了很大的麻烦,险些丧命,但父亲却没有批评他,只是说:“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接下来他又告诉辛巴该怎么做:“只有在必要时、在别无选择时,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就是冒险。”
将情绪化表达,变为表达情绪。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你应该先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平静地与孩子坦诚交流,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期待,相信孩子也能以坦诚相待。
“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父母们只有将内心平静下来,对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成为身教的巨人你知道吗,现在的孩子送给父母们一个“教主”的封号,意思就是“说教的最厉害”。
所有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权威的形象,成为孩子眼中的超人。但是中国父母往往是“言传的巨人,身教的矮子”,教育的大道理说了一箩筐,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
父母们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秀,却忽视了这些优秀孩子的背后,始终有以身作则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你想让孩子专注地写作业,可你自己在写一份方案时还要时不时地刷手机;你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可你自己每天抱的不是书本而是手机;你想让孩子坚持练习舞蹈、绘画、钢琴,可你自己却连每天半个小时的健身都坚持不了……
希望不在下一代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人,首先你必须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要记住,你的行为举止都会成为孩子的标杆。
平衡自己的内心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
你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能给你带来快乐,因为他能陪伴你的老年生活,因为他能给你带来希望和骄傲。
有条件的爱,并不可耻,这才符合一个人真实的心理。但是,如果你不愿承认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一直感觉心理很不平衡,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
坦然承认有条件的爱,想想你为孩子而变形的身材、错失的升迁机会、耗费的大把时间……这些能换来的是孩子的陪伴,是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孩子的幸福快乐等等。
如果把教育变成焦虑,那么教育就成了一种负能量。承认爱的自私,平衡自己的内心,大家都会更好过一些。
爱是有条件的,但教育不需要牺牲。
是不是应该教育大宝爱护?
nonono!这样是不对的哦。如果不分理由一味让大宝忍让二宝,可能带来如下坏处:
1. 大宝更失落。大宝作为家里第一个孩子,本来独享全家的爱和资源,弟弟妹妹的到来撕裂了他们的生活,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冲击。如果父母再让他们一味让着弟弟妹妹,只会让他们的不安全感更严重,加剧大宝叛逆、争宠行为。
2. 大宝更仇恨二宝。如果爸爸妈妈没有给大宝做充分的心理准备,二宝刚出生时,通常被大宝视作抢夺爸爸妈妈爱的小竞争者。如果爸爸妈妈还逼着大宝对二宝处处无条件忍让,那只会让大宝更加恨二宝。虽然大人在场时,迫于压力的大宝可能会让着二宝,但没人的时候,难保大宝不会偷偷的欺负二宝泄愤哦。
3. 二宝会利用父母欺压大宝。什么?没看错吧?看起来纯良可爱的二宝也会欺负大宝?没错哦!小孩对周遭的人和环境有非常敏锐的直觉,如果他们发现因为自己年纪小就可以利用父母的同情心的话,很快他们就会学会用哭闹等手段来间接获取哥哥姐姐的玩具、好吃的零食以及父母更多的关注了。长此以往,二宝的性格会变得更加骄纵哦。
总之,让大宝因为年纪就无条件忍让二宝的坏处很多。家长不应该忘记,虽然在二宝的对比下显得大宝大了很多,但他们仍然是个孩子啊。大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二胎家庭维持和谐的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公平”。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 平等的家庭规则。要尽量给孩子公平的待遇,如果本来是大宝的玩具,可以让大宝学习分享,但也要教二宝尊重哥哥姐姐的物权,玩之前要征求大宝同意。不要因为二宝小,他们要什么就逼大宝给。同样的,可以也给二宝买一些有趣的玩具,教二个孩子学习交换、轮流玩。无论玩具、食物、ipad等资源,都要本着公平的原则来分配
2. 给孩子平等而特别的爱。公平也不是说大宝做的事二宝也一样做。孩子年龄不同,需要的陪伴也不同,比如陪二宝只要唱唱儿歌,玩玩拼图,陪大宝则需要下棋、看电影等等。要让孩子得到和年龄相称的有效陪伴。最好给每个孩子每天都有一段单独和大人相处的机会。让孩子一直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
3. 鼓励大宝带二宝一起玩。二胎的好处就是两个孩子可以互相陪伴,解放家长。但孩子并不是天生会相亲相爱的,爸爸妈妈要多鼓励大宝带二宝玩,比如让大宝利用他们擅长的事情给二宝当老师、比如教二宝搭积木、开车、画画、过家家等。增加大宝作为哥哥姐姐的自豪感、被崇拜感,他们才会更好的和二宝和谐共处。
以上便是我生养两个淘气男孩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推荐二胎爸妈们都读读台湾作家汪培梃的关于二胎养育的书《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有兴趣的话也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龙马小兄弟”,分享我在新加坡养育二胎的一些生活和反思。
求二胎教育的书籍介绍?
谢谢你的邀请,这个的话我就不清楚了,你可以查查百度,抱歉
家有俩宝的孩子在一起是否经常打架?
有了二宝后,大宝时不时地会排泄出各种攻击行为。发脾气、闹情绪、要喂饭……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大宝的诸多行为中,相信很多爸妈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他动手打人,甚至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暴力倾向。
一项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3~7岁的兄弟姐妹平均每小时发生3.5次冲突;2~4岁的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次数最多,高达每小时6.3次,即每10 分钟超过1次。所以,二孩的家庭中出现打打闹闹并不可怕,父母要做到的关键就是正视孩子的冲突行为,了解冲突的正面意义。
第一,孩子吵架拌嘴是一种成长方式
首先,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有和兄弟姐妹抢过玩具、抢过妈妈,他就会认为自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这样长大的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和其它小朋友交往过程中,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别的小朋友不和他玩、不给他玩具、甚至粗暴对待他,他会无所适从,没有办法接受事实,更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而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成长几乎时刻处于冲突与冲突解决的过程中。在抢妈妈、抢玩具、抢食物、抢关注的过程中,他们时刻都在调整自己。可以说,他们对于人际关系的认知水平随时都在得到锻炼、进级。
其次,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和兄弟姐妹吵嘴打过架,在面对冲突时,很难理解对应的场景。他会被对方的哇哇大哭吓一跳,会被对方的突然动手激怒,也会被自己的委曲和愤怒吓着。这种情况会让他无比受挫,会觉得自己不受人欢迎。
而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他们在手足冲突中体会到了多种情绪感受,自己的、对方的,正面的、负面的。能第一时间从对方的表情、语气、动作当中判断出是高兴、还是生气,是轻松、还是紧张等,会随时分析眼前状态,调整策略。
此外,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和兄弟姐妹吵嘴打过架,他尝试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很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根本没有经验和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而只能通过动手、哭闹、求助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愤怒和委曲。
而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他们早就在随时随地的演练中,自行发现什么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慢慢就发展出了交换、轮流、合作、分享等更加优质的冲突解决策略。
第二,避免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方法
首先,父母要避免在冲突中对孩子抱怨、指责、贬低、侮辱。
比如:“一点小事就吵个不停,都多大了呀还吵!”“你们俩真是气死我了!”……
这些无效回应根本不能解决争端,只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相互推诿,给予父母负面评价,或者给孩子带来失落感。
其次,面对孩子间的冲突,可以用五步骤解决
1. 承认感受:我看到你们很生气呀!表明自己已经了解了孩子们对彼此的愤怒,承认孩子的感受。
2. 尊重倾听:谁能告诉我刚才发生什么了?以尊重的态度聆听每个孩子的解释,给孩子机会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立场。
3. 认可难度:你俩都要玩这辆红色小汽车,这个问题的确有点麻烦。表示出对问题困难程度的认可,降低孩子们的负罪感。
4. 表达信任:我相信你们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表达出对孩子能力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够找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5. 离开现场:从两个孩子中间退出来,把处理问题的主导权还给他们。
第三,正确区分“冲突”与“攻击”
“冲突”是两个人之间不可避免的摩擦,“攻击”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不良行为。冲突在所难免,但攻击必须加以制止。
方法和建议:
第一步:描述所见——“我看到有个男孩要丢玩具哦!”“我看到另一个男孩要拿积木打人了!”
第二步:设定极限——“现在的情况很危险,你们都需要冷静下来!”
第三步:将他们分开——“快,你去妈妈房间待一会儿!”
对待带有攻击性的冲突,这样的解决方式可以较为有效地让大家冷静下来,避免进一步冲突和伤害的发生。
此外,父母也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两个孩子的独特性,少拿两个人做比较。
关于【二胎孩子怎么教育】和【孩子有时候情绪很暴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