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么教育好孩子,你觉得这样的教育对你有哪些好的影响?
在中国家庭中,爸爸们往往扮演的是社会性角色,在外奋斗挣钱,而妈妈们则担负了更多的家庭教育的责任。
“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一个缺位的爸爸、一个焦虑的妈妈和一个崩溃的孩子。”网络上流传的“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都是对这种现象的吐槽。
工作、家务和教育子女,以及父教的缺失,让很多妈妈焦虑抓狂,这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而且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
完美的家庭教育是需要父亲和母亲共同参与的,因为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家庭教育缺少父亲的参与,或者父母的家庭角色错位,就会造成孩子人格上的不完整,进而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释放自己的父格植入勇敢父爱如山,父亲的形象就是力量。孩子的勇敢特质主要来自于父亲,虽然母亲也能给孩子植入勇敢,但效果远远不如父亲。
父亲们要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打篮球、踢足球、爬山等,在这些挑战性的运动中,告诉孩子们人生的道理,教会孩子们勇敢的意义,鼓励孩子们不断尝试新事物。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父亲也可以教育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做一个勇敢、有担当的人。
很多父亲总是说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孩子,或者感觉陪孩子很无聊,其实这些都是在找借口逃避自己做父亲的责任。
“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的梁启超家,你是不是很羡慕?革命家梁启超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对于九个孩子的教育,他从没有说过没时间,反而对每一个孩子的事都关怀备至。
面对这样的“超级老爸”,作为父亲的你是否感到汗颜呢?
执行监管母亲对于孩子的监管常常是“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生生扼杀掉了孩子的探索欲和创造力。
心很大的父亲们对孩子的监管则往往比较“放纵”,他们能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与冒险,独立去尝试着解决问题,挑战更高难度的事情,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
同时,父亲在监管中会制定比较严格的规则,并确定阶段性的目标,督促和指导孩子执行。
家庭中的监管者角色应该由父亲来担任,如果母亲来做监管者,会让孩子感受不到母亲的慈爱和温柔,也感受不到父亲带来的规则感和目标感。
记得小时候我想学骑自行车,是那种和自己差不多高的成人自行车,妈妈认为不安全,坚决不同意,我感到非常失望。
可是爸爸却很支持我,并制定了每天的练习计划和目标效果,告诉我不要急功近利,要稳扎稳打。这段经历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我心中十分美好和温暖的回忆。
做回母亲真实的样子表达温柔女性的温柔似水,更喜欢亲近孩子,母亲的形象也一直是温暖、慈爱和善解人意。
从十月怀胎开始,母亲便是与孩子相处最久的人,所谓母子连心,孩子很轻易就可以感受到母亲的爱,对母亲更为依赖和信任。
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教的缺失,很多母亲代替父亲担任起了监管者的角色,动不动就对孩子说教、大吼,像一块坚硬的水泥,让孩子感觉很受伤,很没有安全感。
如果母亲的性格很强势、情绪暴躁易怒,那么很容易会把这种性格和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把孩子复制成另一个自己。
母亲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平定自己的情绪。当你想要发火的时候,照一照镜子,看看此刻的你是不是面目狰狞,是不是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母亲应该表现得温柔而坚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纵容。让孩子在明白道理的同时,感受到你的关心和慈爱。
表扬鼓励孩子在心理上是很依赖母亲的,也很在意母亲对自己的看法。可是很多母亲总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以此来羞辱、贬低自己的孩子。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耻而后勇,然而由于得不到母亲的认可,却让孩子感到更加失落和沮丧,很容易使孩子对自己、对生活失去信心。
在孩子前进的路上,母亲应该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动力,成为他们信心的源泉。
平时,母亲要积极、适度地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对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多鼓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支持孩子勇敢地面对问题。
父母应该保持步调一致,对同一件事,要采取同样的态度,一起表扬和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父母应该如何教育?
儿童心理学者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曾说过:“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对于孩子的愤怒、悲伤等消极情绪,懂心理学的家长,一定是“大禹治水,堵不如疏”,引导消极情绪的河流到正确的表达的渠道,从而慢慢减少“怒火冲天”的洪水泛滥。
前些天朋友就跟我说,儿子遇见事情总是用发脾气、争抢、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老师和同学自然总来告状,令她非常头疼——她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有些晚了,儿子直接冲上来,非常生气地打了妈妈好几下。妈妈本来觉得理亏,没有太在意。但老师又紧接着找到了她,说孩子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特别自我中心,总是容易和别人发生冲突龃龉。比如戳戳碰碰其他小朋友想要一起玩,把人惹火了,两人互不相让,还会打一架。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回到家里,孩子情绪刚平复下来,就看到弟弟吃芒果干,冲上去跟弟弟抢了起来,还推搡弟弟。妈妈赶紧上去劝说,让作为哥哥的大儿子先停止争夺,从而分开二人。这时候奶奶过来说儿子:“难怪足球队的小朋友都不喜欢你。”
这时候,妈妈的心里真的十分崩溃。但她忍着心里的焦躁,抱过大儿子说:“我知道你只是想多吃一点,大家并不会不喜欢你。”儿子立刻委屈地哭了起来……
男孩来自火星,女孩来自金星——父母心态要摆正有一本轰动世界的流行心理学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是约翰·格雷的代表作之一。从生理差异、社会分工上,讲述了男女的种种不同。
金星人(女性)难过或感受压力时,纾解方式是找她信任的人,然后谈论她这天的问题细节。当金星人与他人分享愤怒、沮丧的感觉后,她能马上感到舒服。这就是金星人解决压力的主要方式。
而火星人(男人)承受压力时,会到他心里的洞穴把自己孤立起来,专心解决问题,他常挑选最急迫或最困难的问题,专心一意地战斗(比如打架),直到胜利,而不是去用沟通的方式去战胜外界的危险。
而在婴幼儿时期就很明显——这就解释了男孩为什么好动、好斗又叛逆?
1、睾丸激素对男孩的影响:在《养育男孩》这本书中,史蒂夫提到:睾丸激素会让男孩情绪高昂、不怕失败、敢于竞争,但也会淘气、好动、破坏力强,他们更希望明确的组织秩序,以获得安全感。
因此,有些睾丸激素过高的男孩,常常多动、冲动易怒。应该积极培养他的社交力和领导力,并将过剩的精力引导到积极的方面。
2、从大脑发育水平的时间规律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教授通过国际研究表明:男孩早期大脑语言区的发育水平的确会比女生晚,5岁男孩的大脑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一般而言,甚至一直到小学中低年级,同龄的男孩的心智发育也比女孩慢1岁左右。
3、男孩大脑结构与女孩的差异:男孩左右大脑之间的连接比女孩弱,他们常常用半脑思考考。这种男女大脑结构的差异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改善,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说男孩后劲足。
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多给男孩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表达情感的方式。多陪他们说话、给他们解释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迟早开始给他们阅读。当然,对于女孩,同样适用,且由于女孩的生理、脑发育的相对早熟,更加容易达成。
情绪ABC法则,让孩子告别“冲动的魔鬼”■ “打、跑、呆”是人在焦虑、恐惧下的本能反映
妈妈不来接我、小朋友拒绝和我一起玩还骂我……对于这些引发孩子焦虑、恐惧的事件,我们的逻辑脑(理性脑)已经被情绪脑(焦虑、愤怒)踢到九霄云外,失去理智的小朋友会采取动物本能去行动:
打(正面作战)
跑(逃跑逃避)
呆(麻木、呆若木鸡)
如果说“发脾气甚至打人”的冲动是魔鬼,是爬行脑的本能的反映,但仅仅是“不打人”、“不乱发火”,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不够的。
因为我们要给孩子梳理出勤思考、爱沟通、乐观向上的童年交流的路径和方法。而叔本华说:“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到自己对事物看法的影响。”而看法,表面是因为一件事情而引发,但归根结底是受情绪和大脑的自我信念的加工:
这就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法则”:
——诱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
——而自我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才是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即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情绪困扰,大脑的情绪脑“嘭”地弹开理智脑,放出了“打人、逃跑、惊呆”的魔鬼。是因为不合理的自我信念(B)的作祟——比如“别人不喜欢我,我就要骂人”。如果长此以往,不仅会让孩子乱发脾气、打人、还有可能会逃避、会不知所措,甚至会引发自我怀疑等认知行为障碍,影响孩子的个性和人格发展。因此,想要孩子不乱发脾气,家人要从三个方面自身作则的引导:
1、与孩子共情,让TA学会与消极情绪和谐共处
允许孩子把自己的愤怒、悲伤等消极情绪表达出来,对于父母来说特别不容易——孩子连绵不绝的大哭、攻击性的发脾气都让人烦躁,很多老人甚至妈妈就会说:
“就知道哭,真是娇气。”“坏脾气的宝宝,没有人喜欢跟你玩。”“这就是你的不对,你还打妈妈。我真想打死你。”
但实际上愤怒维护公平;悲伤引起共鸣。如果我们在孩子一开始表达悲伤、生气的时候,就把坏标签贴在宝贝身上,孩子一次两次子把怒气都别在心里。但“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愤怒再次因为类似事件被激发,那么,激烈的程度就是之前的数倍……一直积累,甚至变成了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的“坏的愤怒”……
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认识和正确地表达疏导自己的消极情感,日常生活中,常常阅读、和讨论生活中种种事情带给Ta的情绪和感受,比如用《正面管教》的情绪脸谱,也是在帮助他树立自我边界,建立自我概念和认知:
2、在认识情绪信号灯后,刻意练习愤怒时应该如何行动
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比如积木被其他小朋友推翻,有的孩子选择揍人;有的孩子则是表达自己很生气,然后两个人合作把积木在搭好。因此,当消极情绪来临,我们要带领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把大脑被“愤怒”顶开的理智脑盖子,主动合起来。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个愤怒选择轮,
和孩子一起讨论,如果生气了,我们除了打人、骂人,还可以怎样做:
(图片来自《正面管教》:愤怒选择轮)
3、察觉消极情绪背后的不合理信念,让孩子乐观向上
诸如发脾气、耍赖、大哭的消极情绪,实际上是我们认知模式的作祟——表面看是事情(C)引发了孩子的愤怒(A)。但如果分析原因,问题背后真正的问题,则是自我认知(B)。以期末考试为例:
考试考了99分——妈妈说我太粗心了,我这么努力,妈妈为什么看不到。(引发愤怒)
——妈妈说我比上次进步了十分,是努力的结果,我太开心了!
考了65分——妈妈说我不努力就知道玩,又冲我发脾气,我再也不学习了!(引发愤怒)
——就像妈妈说的,我真笨,我还是不学了。(引发沮丧、伤心)
——妈妈说我认真学习,进步好多,现在开始开窍了,我下次一定考得更好。
其实,人生总有那么多冲突和失败,让孩子火冒三丈,被消极情绪淹没。如果,我们把人生看作像游戏一样的无数关卡,那就让我们勇敢地陪伴孩子迎难而上,而不是和问题在一起,打败孩子:
你也在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些坑爹妈的时刻而发愁吗?欢迎留言与关注,我们一起开启会心育儿之旅。@会心育儿成长
感觉还没几岁的娃娃懂事?
我们总会想:到底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更加理解我们、体贴我们呢?
远离自我中心
如果有一辆车从你身边呼啸而过,抢占了你的车道,也许你会说:“神经病!”
然而一个转弯后,你看到这辆车停在了“急诊”门口。
这时你会想:哦,救人要紧!
这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当我们心中为别人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时,你就会接受他的所作所为。
家长要适当引导孩子远离自我中心,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比如在餐厅吃饭,孩子抱怨“我们的菜为什么还不上,这里的服务太差了”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们:“厨房正忙得热火朝天,要相信服务员已经尽力了。”
谈论“你认为别人是什么感觉”对孩子来讲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别让孩子“习以为常”
孩子早餐喜欢吃夹心面包,并且常常可以吃到,他就会逐渐习以为常,如果有一天你恰好没有时间做,给他换了普通的吐司,他会质问你:“为什么没有夹心面包?”
完全忽视了普通的吐司也是你早早起床做的。
如果一种东西我们习以为常之后,逐渐会视作理所应当。
所以,不要让孩子产生这种心理,时时刻刻告诉他,他所享受的一切都是你辛苦付出的。
让他感受被需要
爱你,是孩子生来学会的第一件事。
如果你表现出需要他的帮助,他会马上行动的,这来源于他爱你的天性。通过这种方式,他会逐渐成长为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
不妨学学霍思燕,做一个会“撒娇”的妈妈。
提起“暖男”培养,霍思燕认为“撒娇,服软”绝对是很好用的方式,故意在儿子面前撒撒娇,儿子就会来帮忙了。
玩滑梯时,霍思燕表示滑梯太陡,心里有点害怕,嗯哼就会告诉妈妈:我保护你。
▼
还有,卖萌让儿子打洗脚水。嗯哼打来水,还主动帮妈妈洗脚。
▼
霍思燕会经常采用撒娇、服软这类方式和嗯哼相处,她会对嗯哼说:
“嗯哼,你可以帮帮妈妈吗?”“嗯哼,这个妈妈不行!”她让儿子明白,妈妈也有脆弱的一面,这样孩子就会主动来帮忙。
正如育儿专家所说:孩子和家长之间,也是需要一个心理平衡的,你太强了,他就弱了。相反,你弱了,他就会强大了。
都说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但是有的时候,和孩子撒娇反而能让他们更加体贴你,理解你。
平等地与他交流
知乎上有人说:
“小的时候,父母总说我不够懂事,常常惹他们生气。可是我并不是不理解他们的付出和辛苦,只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总是拿出一副颐指气使的语气,我感觉自己没有被尊重,所以最后才不欢而散。”
有的时候,家长们会疑惑:我的孩子,看到老人会让座,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会帮忙,听到悲伤的故事会流泪,这么一个性情中人,怎么就是不体贴我呢?
或许,你的孩子很懂事,很善解人意,只是在你们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让你感觉他似乎没有这些品质。
可以学习杜江,他对嗯哼采取的是绝对平等的交流方式,在和嗯哼说话时,他往往会蹲下身子,语气不像是长辈,更像朋友。
▼
换一种交流方式,也许你会看到不同的效果。
不严厉教育的后果?
一、孩子很霸道
家长对孩子严厉不起来。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敢骂他们,就会更加得意,更加霸道。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肆意妄为。在学校欺负同学,什么东西都要抢,在家里不尊重父母。孩子的这种霸道行为,父母还是不严厉教育孩子,就有可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霸道。
二、孩子目中无人
家长对孩子严厉不起来,就不能严格的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变得目中无人。孩子觉得他自己才是最大的,父母是他的保姆,不把父母房在眼里,在学校也是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家长不严格教育孩子,孩子就会目中无人。等孩子越来越大,父母年纪越来越老。父母就更加教育不好孩子。
三、孩子不听家长教育
家长对孩子严厉不起来,孩子就不听家长的教育。家长说什么,孩子都不听,那怎么教育孩子呢?孩子喜欢对着干,家长不严厉,孩子就不知道害怕。这种情况,家长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的。
关于【父母怎么教育好孩子】和【你觉得这样的教育对你有哪些好的影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