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的小孩应该怎么教育,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什么?
谢谢悟空邀请。
首先摆出观点:没有最好的教育方式,只有最合适的教育方式;没有最优秀的孩子,只有最优秀的自己。或者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式,只能用最适合的方式,教育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这一个问题,包含三个关键词:教育、教育方式、优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解,我们首先要把这三个关键词,理解清楚。
但事实上,这些关键词,理解起来,绝非只言片语可以阐释清楚。
所以,三水三心不对着三个关键词进行阐释(也阐释不清楚哦),我们直接切入正题:
有没有最好的教育方式?有没有用最优秀的孩子?那些教育方式是共通的呢?我们用这三个小问题,来解决“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这个大问题。
第一,没有最好的教育方式,只有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其实,作为家长,我们最需要的是方法,我们想要某个专家,交给我们一套方法,然后,按图索骥,我们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但事实上,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事物,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这一问题阐释得更加透彻,他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从目前对脑科学的研究来看,也是如此。苏黎世大学的心理学家对200多个受试者的大脑作了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作为人体的“中心配电盘”,每个人的大脑结构都存在一些独一无二的特征。他们研究后认为:人脑结构这种独特性是“遗传因素和个人生活经验结合”的结果。
既然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不一样的,那么,有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最好的教育方式吗?
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前些年,有一本风靡全国的培养优秀孩子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那些重视家庭教育的,几乎人手一册——可有几个刘亦婷呢?
那么,有没有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呢?
2010年2月8日,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长提出:二十一世纪人类最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2010年7月29日,我国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明确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纳入其中,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国家层面的“最适合”,是针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共同点,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对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共同点进行观察和研究。而家庭层面的“最适合”,则是基于对孩子深入的了解,这个了解,包括先天的智力水平,后天在多重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
所以,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只有家长去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不能依靠别人的所谓成功的方法!
比如说,唠叨式教育,是专家们非常反感的教育方式。但对于那些马大哈,唠叨式却能起到作用。可是,在孩子进入逆反期的时候,唠叨式又会让孩子的心理产生更大的逆反——你看,同样的方式,在不同孩子身上,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是效果不一样呢?
第二,没有最优秀的孩子,只有最优秀的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期盼。所以,大多数家长,成天都在比较:别人的孩子怎么样,自己的孩子怎么样。以前有句俗话“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乖”,结果现在变了“老婆是自己的好,孩子是别人的乖”。我跟很多父母交流,他们大多是叹一口气:看,某某的孩子怎么样。言外之意;自己的孩子怎么这样呢?
事实上,就如同奥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强”一样,他为什么不说“最高最快最强”呢?
孩子也是一样。社会对人,与一个总体的评价,比如高考,那就是按照分数来录取,分数最高的上北大清华,所以,才出现了最近一个考了538分的学生,被北京大学推档(以后有时间专门探讨这个问题)。
但考上北大清华就是最优秀的吗?那个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是最优秀的吗?
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赞同李开复的一句话“做最好的自己”,也就是说,我们我们做不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本来也没有),但我们可以尽力,做最优秀的自己。
举个例子,北大的卖猪肉的才子陆步轩,考上北大,不能说不优秀吧?被打毕业卖猪肉成了屠户,不能说不平常吧?目前身价上百亿,出版多部著作,那你怎么看?
总之,优秀,还是不优秀,不是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的比——每天进步一点点,你就无限趋近最优;每天原地踏步或者倒退,那对不起,你就离优秀渐行渐远了!
第三,作为家长,这些教育方式我们必须要掌握既然教育方式没有最好的,人也没有最优秀的,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没有必要来探讨教育方式呢?
并非如此!
我们所能探讨的,是对每一个人都是用的最基本的教育方式。
那么,哪些方式,作为家长必须要掌握呢?
1.言传身教
所谓的言传,就是交流,就是用富于情感的语言进行说服和引导。最关键的,就是既要告诉孩子怎么做,还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有父母禁止孩子做这做那,但从来不告诉孩子为什么,最后,父母成了警察,孩子成了犯人。
而身教,就是亲身示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比如,著名的“烹彘成教”(曾子烹彘),就是这个道理。有些父母,成天自己玩手机,却要禁止孩子玩手机;自己成天打麻将,却要孩子好好读书,可能吗?
2.环境浸润
在某种程度上,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影响。而环境,就是最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作为家长,要高度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我们现在与很多家长,想千方设百计,为孩子择校,有的甚至举全家之力。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在家庭环境上,我们有没有给孩子正确的影响?“孟母三迁”,追求的,其实就是环境的影响和浸润!
比如说,家里有几本书?
书都没有一本,你叫孩子怎么读书?朱永新教授提倡建立书香社会,认为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的阅读历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也取决于他的阅读水平。”
书香,就是环境的浸润。
3.活动引领
在家庭教育上,我们非常重视的是禁止性的命令,很少有家庭注意到,让孩子真正明白道理,需要的是活动。
让孩子在活动中,能力得到锻炼,观念得到改变。前些日子,有朋友就在网络上问我,说孩子打死都不去上学呢——我说,他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有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只有无尽的痛苦,为什么要去上学呢?
家长问怎么办。我说,带去工地搬几天砖,他就明白有能力的人和只有体力的人的区别了——有人指挥搬砖,有人只能搬砖,这就是学习!
再比如说,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版扩一些公益活动,孩子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不就得到锻炼了吗?
4.尊重差异
在家庭教育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孩子,比如,尊重孩子的选择权。而尊重孩子,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最需要尊重的,是孩子的差异性。
孩子的先天,有没有差异?有的智力较好,有的却资质平平,甚至还有几个别孩子,智力发育滞后。
后天有没有差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差异逐渐凸显。我的孩子就曾问我,有的同学每个假期都出国旅游,我们为什么不能?作为教师,作为工薪阶层,我那里有这个能力呢?你看,大人都有差异,何况孩子呢?
前面说“孩子是别人家的乖”,就是不尊重差异的具体体现!
5倾听与沟通
许多家长经常扮演着一个说教者的角色,只顾自己唠叨,不爱听孩子的话,一次次拒绝和打断孩子说话,时间久了孩子就不再愿意与父母对话,沟通也就非常困难。
倾听既是家长教育子女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教育子女一个好的方法。这是因为孩子的教育80%在于沟通,20%才是教育,只要沟通到位,教育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倾听正是亲子沟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6.鼓励与惩罚
在家庭教育上,适度的表扬和鼓励,很重要,因为,孩子的自信,是从叫停开始培养的。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教育方面的词,叫做“贬低式教育”,就是过分贬低自己的孩子,让孩子逐渐产生自卑,最后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比如今年4月,上海一高中生跳桥,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但请注意,鼓励、表扬,绝非溺爱。一味的溺爱,只会导致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个性,将来,必将很难融入社会。
另一个方面,就是惩罚。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一旦违反规则,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惩罚手段。但请注意,惩罚主要是剥夺某种权利,而不是体罚,更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残身心。
在惩罚时之前,首先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从错误的实际出发,批评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时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
总之,正如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语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到家庭教育上,可以这样写,“正确的教育方式各有各的正确,而错误的教育方式全都是相似的。”希望我们的家长,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选择最适合孩子的叫停教育方式,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单亲妈妈如何带好一个孩子女孩?
一个女人单独抚养孩子真的很不容易,在单亲家庭生活的孩子更需要爱的呵护,单亲妈妈不要因为生活的压力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只要肯付出你们的孩子可以很优秀,单亲妈妈怎么带好孩子呢?
生活锦囊:怎么做好一个单亲妈妈?1、单亲母亲抚养小孩,其责任、劳动,比双亲家庭要重得多。但是,这并不能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双亲家庭的孩子有不一样的发展历程。在一个充满爱意和关切的单亲家庭里,孩子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快乐,发展得也和在双亲家庭中一样好。
2、一定不要有做一个超级家长(super parent)的想法,也就是说做一个十全十美的家长。需知就是双亲家庭的家长也不能是完美无缺的。想当超级家长的愿望是好的,但是,你只是一个人,要增加许多压力,而这种压力你并不需要。家长可以有这样那样的特点,比如脾气急、过份爱干净、讨厌小宠物等,只要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也没什么关系。
3、要找几位帮手,和他们说好,有事要麻烦他们,不要等到有事临时找,就来不及了。这些帮手可以是亲戚、邻居(当然最好是有长辈同住)。这样,到了紧急比如孩子跌倒,伤筋动骨 ,高烧昏迷,煤气中毒等问题发生的时候,马上可以找他们。
为什么我说要找几位而不是一位呢?这是因为把责任交给几个人,可以分散一点。需知每一家都很忙,在紧急的时候,一位不在家,可以找另一位。
4、关心你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你很健康、很开朗,才有精力管孩子、管家。要注意营养、坚持锻炼,有足够的睡眠,必要时一定要去看医生或牙医,不要把自己不当一回事。
5、不要再给自己增加痛苦和压力了。不要老去懊恼过去(懊恼是无济于事的),而要学会更好地面对现在,期望未来。
6、你可以把你现在感受到的压力、痛苦,按程度在一个10分制的量表上排列起来。有的你完全不能控制,这一个压力或痛苦,就打上0等;有的你能有中等的控制,这一个压力或痛苦就打上5等;至于你完全控制的压力或痛苦就打上10等。
先处理列在10等的问题,过些时候再处理列在5等或0等的问题。这样你就不会一下子面临许多问题了。
7、把生活上要处理的事组织一下,记在小笔记本上,分轻重缓急,用A、B、C类标出,A类为优先要办的,B类可以等几天,C类就更不着急了。这样,你同时要考虑的问题就少多了,免得眉毛胡子一起抓,没有重点。
8、为了省时间(单亲家长的时间更不够用),可以同时做两件事。比如:烧汤时可以叠衣服;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可以记一下帐;陪孩子搭积木时可以打电话等。
9、拉大时间间隔、减少任务。本来一周打扫一次房间,改为两周打扫一次;一周买一次菜,改为两周买一次菜(把菜放在冰箱里);买免烫的衣服,就省去熨衣服的时间等等。
10、过一段时间把孩子托给老人或亲友,自己外出找朋友聊聊天、看一场电影,放松一下,这会使你和孩子在一起时,更有兴趣、更快乐。
11、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不要"可怜"他,不要有有罪感,不要过份原谅他的过错、不要娇惯他,需知他将来上学、工作会需要更多的独立、会碰到更多的困难,小时打好基础,培养坚强的、良好的性格,对他有很大好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应该是粗鲁的、不懂规矩的、懒散的、只知道索取不关心他人的。
12、最好和其他单亲家长经常来往,互相安慰、互相支持,提高生活质量和乐趣。
13、最好有一位异性的亲戚或朋友,帮助教育孩子。孩子需要两性的家长。他(她)不一定天天来,但有时来,陪孩子玩、陪孩子上大街,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使他有另外一种性别的成人榜样来学习。
14、对生活不要太紧张,遇事处之泰然,你不紧张,孩子也会平静地生活。
宝宝锦囊:牢记,千万不能对孩子说的九句话
单亲妈妈带孩子固然有许多难处,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下面这九句话您一定不能对孩子说。
1、我容易吗?!
通常来讲,单亲妈妈都会更辛苦更艰难,但是有些话,适合烂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地忘记;有些艰难,需要默默地咬紧牙关去承受。这样的话语会无形中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2、还不都是为了你!
即便是为了孩子做了很多牺牲,最好也不要这样说。这是一种“居功”的言辞。一旦“居功”,“功劳”就大大缩水了。刚开始时,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感觉愧疚,说得久了,会让孩子生厌。假如孩子赌气来一句“谁让你为了我”之类的反驳,我们将何以自处呢?
3、你这样做,对得起我吗?
这是从大人角度出发的言论,我们不能以孩子“对得起我们”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孩子,这种话语的内涵中有一种对孩子的束缚。一个人首先是对自己负责,然后才是对别人负责。如果我们能从孩子的角度去询问(而不是指责)孩子:“这样做,你是想干什么”、“这真是你内心想要的吗”,效果会好得多。
4、都是因为你那该死的爸爸!
怨恨一个人其实是一种自虐,我们再怎么怨恨、诅咒对方,对方已经不在乎了,而这种耿耿于怀、难以消化的怨恨,不过是对自己的折磨。即便是我们不能心平气和地原谅他,我们也要尽量忘记他。人不能总活在过去的阴影里,背着这样的包袱,怎么能在新的生活中不落伍呢?
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降低孩子的自尊以及妨碍孩子自我概念的整合。毕竟,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来自于一个恶魔或者坏人时,他的自我评价就会大大降低。
5、都是妈妈不好!
很多妈妈认为自己没有能带给孩子一个双亲家庭,非常对不住孩子。其实,这种自责和愧疚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首先这并非是我们愿意的,也不是我们能够把握的。婚姻不能继续实属无奈,这个现实是我们和孩子要共同面对的现实,而不是我们过错的证据。
孩子或许会觉得有缺憾,但是我们自己更不容易,我们和孩子双方谁也不要有多余的思想负担。让我们一起来面对就好了。
6、不许要你爸爸的东西!
与之类似的话还有:“不许到你爸爸那里去”、“不许接你爸爸的电话”等等。坦率地说,无论孩子的父亲多么糟糕,我们都没有权利这样做。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对孩子十分不利。其一,血缘是不能割断的,对于我们大人来讲,纵然可以把他当作陌路之人,但是,“他”对于孩子来讲,却是世界上唯一的、永远的父亲。
假如我们强行割断,就会造成孩子情感上的巨大缺失。即便是离异时孩子年龄尚小或者孩子和父亲接触非常少,在内心深处,父亲的位置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候,我们强行割断孩子和父亲的联系,还会造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内心更加倾向于父亲那一方。
7、他们都说我什么了?
当孩子从他的父亲或者父亲的亲属那里回来,我们最好不要希望从孩子那里打探对方说了什么,尤其是不要打探对方对自己的评价。要知道,假如大人之间的怨恨、敌对、妒嫉从孩子这个管道传输,那么这些东西很可能像硫酸一样破坏孩子这个管道。
这样的经历将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道德迷惑,并且大大损伤孩子对大人们的信任,严重的话会造成抑郁症或者狂躁症。这样的孩子我在咨询工作中就曾经接待过两个。
8、真后悔当初生下你!
这是最伤害孩子自尊的一句话。这句话要么会大大降低孩子的自尊,要么使孩子为捍卫自尊而对抗。假如这样话听多了,孩子不以为然了,就更加糟糕,因为这意味着孩子的自尊已经降到了极低的水平,或者他对妈妈已经完全不在乎了。所以,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就事论事就好了,不必这样来伤孩子的心。
9、我这是造的哪辈子的孽呦!
怨天尤人是软弱的,正处在这样抱怨状态的妈妈们,应该觉察到这个性格上的弱点以及它带给自己多重损害,包括给孩子制造紧张空气和精神压力,包括给孩子做出了消极的示范,包括抱怨和伤心导致的顾影自怜、消极回避等。如果你不能擦干你的眼泪,你将永远不无法看清真正的生活。
小孩五周岁了还不懂得与人沟通?
5岁的孩子不懂得与人沟通,这也属于正常情况,可能孩子跟外界接触比较少,经常们在家里有关系,孩子的这种情况跟家长的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家长一定要多带宝宝去户外活动,要多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多跟同龄小朋友接触,培养孩子的办事能力,也要培养孩子的情商。
还不认识1到10?
谢谢诚邀!孩子五岁还不认识1~10,可以冒昧的说家长失职了!除去胎教,一般我们从孩子出生起就会不断地和孩子说话,播放音乐、儿歌,让孩子处于语言环境中。随着宝宝的成长,买来益智的玩具,在游戏中教会孩子认识数字、数字代表的含义、多少大小之分,甚至可以让孩子了解到简单的加减。再大些可以在家中贴上对应的汉字卡片,潜移默化中,孩子不知不觉会学到好多。
学前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阶段,千万不要错过,放下手机,减少无谓的应酬,陪伴是你最好的教育!
关于【五岁的小孩应该怎么教育】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