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如何教育孩子,为何她能成为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沙皇?
历史悠久的俄罗斯,却只有两位沙皇被尊称为“大帝”,一位是彼得一世,另一位就是德国来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
她在16岁从普鲁士(德国)来到俄罗斯嫁给了彼得大帝的外孙,彼得三世,33岁发动政变废除老公,然后在俄罗斯贵族和军官的支持下登基为帝……
那为何当时俄罗斯贵族和军官愿意让一个德国人当皇帝,因为她私下许诺给贵族各种好处,并答应上位后清除俄罗斯内的德国势力,所以俄罗斯贵族都愿意效忠于她,另外,很多青年军官都是她的情人……就这些人最终拥护她为王……
虽说俄罗斯和法国等大陆国家还是尽量支持男性为国王的,而欧洲一夫一妻制,一直生男孩是不可能的,所以也经常有女性当王……而英国那种海洋国家基本上有一点点血缘关系就可以,对性别卡的很松……
实际上在俄国,伟大的彼得一世大帝死了以后,就是他老婆叶卡捷琳娜一世当皇帝,这也是俄国的传统了……叶卡捷琳娜一世死后政局相当混乱,经历过很多皇位更替后,最后彼得大帝的女儿后来夺权当了皇帝(伊丽莎白一世),她竭力维护俄罗斯贵族的力量,驱逐德国势力,可惜她没有孩子,临死前就把远在外国的彼得大帝的外孙,彼得三世为当皇帝……
这个败家子彼得三世,不会说俄语,在他软弱的统治和纵容下,德国普鲁士势力在俄国宫廷达到了顶峰,这激起了俄罗斯贵族的强烈不满……
而当时俄罗斯已经危机重重,军队连续三个月发不出军饷,国库空虚,法律松弛,工商业也被垄断……此时的俄罗斯需要强有力的精明的统治者……而叶卡捷琳娜二世就是这样的人……
叶卡捷琳娜二世虽然是德国人,但她性格刚毅果敢,有领袖气质,有心机和城府,而且看到了俄罗斯当时的种种弊端,并且私下向俄罗斯贵族各种许诺,表示只要愿意让她当皇帝,一定会肃清德国在俄罗斯的势力,让俄罗斯从新强大起来……于是俄罗斯贵族和军队纷纷表示愿意效忠于她……于是软弱无能的彼得三世当了六个月皇帝后,他老婆联合俄罗斯贵族,近卫军们将其驱赶下台,仅仅一周后彼得三世死去,死因不明(被认为是暗杀)……
因为军队直接参与了政变,所以叶卡捷丽娜当皇帝后,整个俄罗斯无人敢提出异议……
叶卡捷琳娜二世于1762年登基后,俄罗斯迎来了新的辉煌……她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维护法律尊严,恢复行政秩序,走富国强兵的路子,重要的是,她和彼得一世一样,强力推行冷酷铁血的强权政策……在她30多年的统治下,俄罗斯对外向各个方向进行军事扩张,掀起多轮的战争,不仅抢来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而且获得了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大片领土,并且三次瓜分波兰,她还把自己的情人之一,立为波兰国王……对内,尤其是对农民暴动,进行残酷的血腥清洗和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史称“叶卡捷琳娜大帝”……临死前说,“假如我能活二百岁,整个欧洲都将匍匐于我的脚下……”据说她非常开明,讲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把启蒙运动的巨头伏尔泰请到了俄国……这伏尔泰虽然开明,但是委婉地写信表示,在欧洲,君主有几个情人是很正常的,但也不至于三天两头的换情人吧,表示女皇陛下可以稍微收敛一下……
而叶卡捷琳娜大帝则回复伏尔泰,表示自己是忠于爱情的女人,虽说总是换男人,但是标准始终是年轻,英俊,胆大,雄性荷尔蒙爆棚的强壮男人,可谓初心不改矣……
不得不说,女皇看人眼光还是可以的,她的不少男宠都是战场上赫赫有名的将军……
就这样,风流成性的女皇一直在无数艳丽的男宠陪伴下,统治了俄罗斯34年,于1796年中风死去,走完了传奇的一生……
后人给她的评价是一个既开明,又专制的铁腕君主,她继承了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罗斯从新从动荡走向发展的道路上……对于经济,她鼓励对外贸易,允许私人办厂,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有效的扭转了俄国经济颓势……她死后,俄罗斯再也没有出现过女沙皇……
您有哪些经验与收获?
现如今,有句话深刻反映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子女斗智斗勇的过程。“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乌嗷喊叫、连骂带教,让路人耻笑,邻居不能睡觉!”
这便是中国式教育的真实写照。很多家长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安静、顺从甚至言听计从,从不给人添麻烦,省时省心省力的乖孩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面对孩子“刁难”的时候,把“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作为精神信条。
当孩子想要一件在父母看来不应该得到的东西时,一巴掌抽过去,还想不想要?不服气?再来一巴掌。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不问原因先打了再说。就这样,把孩子彻底打败了,成功培养出了一个“乖孩子”。可很多时候,那些小时候的“乖孩子”,长大后都成为了“老好人”。
鲁迅曾说: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更多事实也表明,棍棒底下往往出的不是孝子,而是顺子。他们虽然听话,但是长大后却往往畏惧权威,胆小怕事,缺少反抗能力,习惯性取悦讨好别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弱。
幼儿教育大师蒙台梭利女士曾说:“在你用暴力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孩子们给你的回应是愤怒,反抗,结果反而更好一些,至少表示他们已经具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今后的发展也许就会很正常。可如果他们以改变性格或非正常的方式来回应,就可能是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创伤。”
其实孩子调皮叛逆并不可怕,只要家长找对了方法总有解决的方案,反而是那些太乖的孩子更应该让家长们特别注意。很多中国的父母会有一种错觉,乖孩子都是好的。但孩子们太乖太懂事,对他的成长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那些在父母和老师眼中最省心、最乖的孩子,往往不擅长表达自己的内心,而老师家长却浑然不觉,甚至以此为傲,渐渐的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导致内心冲突得不到关注与解决。等到孩子进入逆反期,可能会“用脚投票”,开始变得不安分起来,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面对这种叛逆,家长们常常难以接受,“你以前很乖的,怎么突然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教育不能只是让“会叫的孩子有奶吃”,越乖的孩子越需要给予充分表达的空间,让他们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二至五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李开复在谈到对子女的教育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念:“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绝非是我培养小孩的目标。但如果乖是善解人意人意、懂礼貌,这些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他认为,对于孩子来说,仅仅只是听话并不能算作是优点,许多父母希望孩子乖,而他们眼里的乖就是听话,就是要孩子做什么,孩子就做什么,一切都顺从他们,这常常会拖累孩子的积极性。
强势的家长往往容易培养出懦弱的孩子,父母弱一些,孩子就会更强大一些。在教育小孩的过程中,一定要记住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件事情。
不要过分的追求“乖孩子”的行为模式和规范,让他们从生活中去体验生活,经历各个阶段应该经历的事情,慢慢的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要让他成为一个“好孩子”,而不仅仅是一个“乖孩子”。
A大教学论B论演说家艺术C大学D学记?
《学记》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 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 "教学论" 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 W.Ratke , 1571---1635 )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们用的词是 "Didactica" ,并将其解释为 "教学的艺术" 。赫尔巴特在 1806 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里的教育学是 "Padagogik" ,英语是 "Pedagogy" ,源于希腊语中的"教仆(Pedagogue)" 一词,它主要指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两方面。
教育性教学是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核心,他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一概念,把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并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即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立志教育什么意思?
励志教育,应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励志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人和成才,成就自己服务社会。励志教育,通过激励、唤醒和鼓舞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说明能在教学中进行励志教育才是真正的教学艺术。
关于【德国人如何教育孩子】和【为何她能成为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沙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