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探索是核心期刊吗,教师如何提升自身专业发展?
谢谢悟空的邀请。
教师如何提升自身专业发展?
我是一名从业快4年的中学化学教师,而且是非师范生。从我的专业发展讲一讲吧。
2020年3月25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裁俞敏洪在直播中这样吐槽中小学老师:“有很多中小学老师,一年也不读三五本书,而且一辈子都是教教科书上那点东西,不断地重复又重复,最后自己也被掏空了。所以我们发现不少中小学老师,到最后变得知识面很窄,远远没有能力把当代的学生都教好。”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我!
在考特岗教师之前,我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大家知道,特岗教师是国家为了支持偏远农村教育而招聘的教师。自从从从教后,我已经4年没有系统的读书了,不过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农村孩子分享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所以,无论多忙,还是要把读书的好习惯捡起来的。
言归正传,现在的我,是从一下几方面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
1.修炼自己的品德。
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核心,我有了自己的宝宝之后更有体会。所以我会把学生当做完整的个体,一个个体就是由优点和缺点构成的。所以当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我先想用什么好的方法尽快解决,使得学生能接受,自己不生气。
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不交作业,我就问他:小铁,你的头发怎么没了?他回答:老铁,没毛病!
要知道,“老铁,没毛病”。是在那几天抖音上流行的话。他马上说:“老师,我错了,以后肯定按时交作业!”
就这样,老师自己先别生气,用比较柔和的方法,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解决与学生的毛病。
2.这四年,我通读化学教材,熟学教材解析。一直坚信,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每次复习课,每一道题自己做完,都会去作业帮和小猿搜题去看看,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有没有更有趣的方法。
一题多解,是培养孩子发散思维的最好方法。现在的题越来越注重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所以平时需要给学生这样的训练。
3.积极参加线上线下培训活动。
能给大家培训的专家在某一方面都会有过人之处。所以无心学习至关重要。
4.最后,除了专业知识外,教师要多读书,增长自己的文化底蕴
要想成为优秀的老师,必须终身学习。课本的知识就那些,教过两轮认真的老师也就掌握的教学方法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真正吸引学生的还是教师自身的魅力。这种魅力就来源于教师的博学多才。
读书,永无止境!
B站后浪引起争议是怎么回事?
《后浪》本质上是五四青年节,B站给自家用户的励志片和宣传片。
惹争议其实可以用三张视频截图解释:视频的开头,B站用一小撮人代替了一代人,这其实就是最大的争议;视频里的那些新一代年轻人只是整个群体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可能是在同领域拥有顶层流量的一群人;真正能像视频中一样有选择,能将自己兴趣爱好变成自己事业的,在这个社会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底层或者在基层岗位上的年轻人,有些是迫于生活压力没有选择,有些是在国家更重要或者社会不可或缺的岗位上奋斗,这些各个阶层年轻人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新一代,完整的后浪。视频结尾,官媒的联合发布到《后浪》视频登上央视,可以说进一步激化了矛盾;让更多普通的新一代觉得自己就这样被随意替代了,而他们也没有视频中说的那样:“很多人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
“你们拥有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
很多普通年轻人,家庭和社会可能并没有给他们选择的权利,而他们所热爱的可能依然只是他们遥不可及的梦想。最后的结语,其实才是本片的主旨;这是B站送给自己用户的礼物,而满怀激(鸡血)情(煽情)的演讲,让一部分成功的人有了荣誉感,让更多没有成功的人,有了盼头,让更多被短片感染的人,可以加入B站;这样B站既巩固了顶层用户,又激励了中底层用户,同时还能收获新用户,一举三得。上述三张截图基本已经可以解释〈后浪〉为何会引发争议,但演讲稿内容则引发了更多的争议热点。对于何冰老师而言,这次演讲只是他的工作,他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演讲,但这并不代表演讲内容就是他自己的看法,所以有些情绪激动的人,没有必要把矛头对准演讲者。演讲稿内容,用何冰老师一人代替一代代人表达出了对新一代人的看法;这相当于又把一个点变成了面,这次不仅用一小部分人代替了新一代,还把其他的一代又一代人都代替了,这种表达其实是非常有失偏颇的,不得不说写文案的人耍了个心眼,但也激起了更多争议。演讲中那些“羡慕、敬意、感激”字眼,其实有些过度夸赞和诠释;而下面一段话的演讲可能刺激了更多人的心:“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和赞美,向你们的大气致敬,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这段话结合前后文,个人理解有些过于极端,把人简单地分成了两类,少了更多包容和批评指正;一个好的文化或者群体应该能容得下不同的声音,并不是不在同一个文化或群体里,他在其他领域就不强大,不君子。B站可能也不会想到,《后浪》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和争议。如果将《后浪》作为单纯的广告片或者网站宣传片,而不在央视官网大肆的宣传、报道,最多只是宣传广告语的夸大,可能并不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在视频中将新一代人过于狭隘的表达,磨灭了更多新一代人的努力和奋斗;就像视频自己说的,我们要容得下各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不要将某些人眼中的世界变成全世界,也不要将某一部分特殊的群体变成一代人。我不否定任何人,也不愿被任何人代替。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时代在进步,我们也在成长;可能我们最终不一定能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但我们依然在各自的行业和岗位奋斗。《后浪》中,有半句话我是认同的:“奔涌吧,后浪。”结语:不管我们是不是在同一条河流,不管我们是哪一群后浪或是前浪,我们都应该奔涌,在各自的河流奔涌,不代表任何人,也不代表任何群体,只代表自己。你们愿意奔涌吗?
欢迎所有的前浪和后浪们评论探讨,我的奔涌需要你们的关注,喜欢的朋友可以支持一波。
请问国家级初中数学刊物有哪些?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创刊于1972年,是由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数学教学期刊。在全国“中学数学”杂志中,它的创刊时间虽不是最早,但连续出刊的时间最长。
《数学学习与研究》杂志,是一本吉林省的数学类的专业学术期刊。杂志涵盖数学研究最丰富的学术资源,展示数学教育最权威的平面媒体。为国内科技从业者,理论研究者及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一个共同促进、深入探究的发表园地。
《福建中学数学》(月刊)创刊于1958年,是由福建省教育厅主管、福建师大数学系主办的面向中学数学教学的普及性的学术性期刊。
为什么不建议用打屁股大喊大叫的方法教育孩子?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有53个国家和地区禁止打孩子屁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打孩子屁股这一行为一直备受争议。
支持者声称它是安全,必要和有效的。
反对者认为,打屁股对儿童有害,侵犯了未成年人的权益。
在晨晨,葡萄和开心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所以我们收集了一些国外的研究,写了这么一篇文章,和广大的父母一起探讨。
打屁股会让孩子成年后变的暴力
现在,新的研究表明:
打屁股可能会导致你的孩子在长大后变得暴力!
这是发表在《儿童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德克萨斯州招募了758名年轻人,调查了他们作为孩子被打屁股和身体虐待的经历,以及他们自己发生过的暴力行为。
近20%的参与者承认他们曾经进行过实际暴力活动,其中68%的人在幼儿时被打过屁股或者被施加其他暴力行为。
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在剔除了性别,种族,年龄,父母教育和童年身体虐待等影响因素后,打屁股和成年后暴力之间依然存在显著正相关。
因此,他们得出结论,打屁股可能会增加孩子长大后变暴力的几率。
美国的Elizabeth Gershoff博士研究发现,打屁股与许多不良后果正相关。
这些不良后果包括心理健康问题,自杀未遂和发育,行为,认知问题。另一方面,没有任何研究表明打屁股对儿童有益。
Mayra Mendez博士是加利福尼亚州圣约翰儿童和家庭发展中心精神保健服务的持牌心理治疗师,她表示这个结论不足为奇。
“体罚对孩子来说是可怕的”她说:“用物体打屁股,拍打或击打儿童来教育孩子是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且可以延续到成年时期。”
打屁股的研究结果
目前已有数百种关于打屁股对儿童影响的研究,其中包括各种样本和研究设计。
这些研究的科学证据一直表明,打屁股与孩子未来产生的问题或多或少都有联系。
在Elizabeth Gershoff博士领导的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报告中,这一点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第一篇论文发表于2002年,回顾和分析了62年来发表的88项研究,发现体罚与犯罪和反社会行为有关。
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于2016年发布。
本文回顾并分析了过去13年的75项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打屁股改善了儿童行为,并且打屁股与13种不良后果的风险增加相关。
这些包括与父母的消极关系,侵略性增加,反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
正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中旨在消除暴力的文献所述,全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儿童尊严的重要性。
走向积极的养育策略
所有的研究表明,我们不应该对任何年龄的儿童或青少年使用打屁股之类的体罚行为。
现在,重要的是帮助父母与孩子一起使用积极的方法纠正孩子的错误,而非身体惩罚的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做?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应该给孩子竖立纪律的概念。
耐心的引导孩子,通过举例以及让孩子亲身尝试犯错所带来的种种不好。
一定要允许孩子犯错,但是要明确告知犯错后的结果是什么。
久而久之孩子心里就会建立正确的认识。
此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竖立纪律性的前提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
在陪孩子成长的路上,有爱还要有规矩,我们一起摸索前进!
关于【教育探索是核心期刊吗】和【教师如何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