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育,中国人如何去看待性教育?
中国人常常“谈性变色”,性成了未成年人不可谈及的禁区。
小时候你问爸爸妈妈你从哪里来?最经典的几个回答是“垃圾桶捡来的”“胳肢窝里生出来的”“天上掉下来的”。很多小朋友童年时代一度深信这样的解释。
一旦两个异性孩子走近了,老师立马会知会家长“棒打鸳鸯”,把“爱恋”的小火苗扼杀在摇篮里。这样非但不能起到很好的扼制和引导,反而令孩子们更好奇。近年来,未成年人怀孕新闻频现,有些未成年人甚至等宝宝快生下来才知道自己是怀孕了而不是长胖了。这其中除了父母角色的缺失,还有原因是中国未成年人“性教育”的缺失。只有正确地认识性、了解性,才能真正地有助于青少年推迟第一次性行为发生的时间。
义务教育阶段,缺乏相关课程,正确地系统地引导孩子什么是性。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接触网络了,抖音、网游玩得比成年人还溜。不乏会接触到成年人的影像内容或书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责任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设置性课程,使用不同深度的教材去告诉孩子“性”是怎么一回事。性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孩子不能在未成年时进行性行为,通过性教育让孩子明明白白了解不同年龄自己身体有着不同的变化,减少孩子在生长发育期的好奇和恐惧,也是性教育中重要的内容。此外,性教育中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小学会保护自己,受到侵犯大声说不!让孩子清清楚楚地明白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相信可以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
80后90后父母更开明,更善于和孩子谈“性教育”相对我们父母那个保守的年代,现在00后10后的父母自身文化程度更高,思想更开明。已经很少有父母会编故事糊弄孩子了。当我5岁儿子问我宝宝怎么生出来,我会很坦荡告诉他,是拿出爸爸的一个jing子和妈妈的一颗luan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受精卵,然后小小的受精卵在妈妈的子宫里长大,长到十个月就可以从肚子里出来了,就是小宝宝了。你以后长大等到18岁以后也会有jing子,也能生孩子。等于从小告诉他,生孩子是18岁以后的事情。
等他青春期后,那要以另一套的说辞来教育他了,比如爱、比如责任。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频繁教改,是时候出一部进阶的“部编版”性教育教材了。针对每个年龄孩子的身体及心理变化,形象生动地让孩子明白“性”是怎么一回事。让孩子能正视自己身体的变化,无惧于“初潮”,无羞于“遗精”,健健康康长大,不在未成年阶段犯下自己不能承受并且抱憾终身的错事。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它?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最大的好处是,能使所有的孩子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并且免收学费,给大多数家庭减轻了经济压力。
但我个人认为,它最大的弊端是,在这种制度下我们的学生就像吃了颗定心丸。不怕自己没书读,反正最差也是初中毕业。在这种思想下很多学生就没有压力,没有上进心,整日无所事事。更有甚者,根本不把老师的话放在眼里。
有人说未来几年教育行业发展前景很好?
传统的教育行业,目前在中国已经进入了红海市场,各种细分教育领域,都已经被占领了。而真正有发展前景的教育方向,是互联网和AI机器人结合的新教育领域。
互联网的在线教育,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过去因为师资力量的局限,导致中心城市和三四级城市的教育水平差距很大,农村的教育资源更是少之又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语音识别、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突破,在教育领域马上能突破这个差距。 创立三年就在美国上市的拼多多,就是在竞争激烈的电商领域,下沉到农村而获得的成功,教育行业的发展空间更大。
AI机器人的不断升级,在教育领域又开辟了教育的新方法,智能教育能做到个性化教育定制,发展空间不可估量!
怎么看待线上教育?
在线教育凭借强大的教研能力、大数据能力,确实可能像他们自己宣传的那样成为“学习的科学”,让孩子“科学地学习”,还能缩短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但资本的深度介入,也很可能让“学习的科学”沦为“挣钱的科学”,过分逐利之下,失去了教育的初心。
关于【如何看待教育】和【中国人如何去看待性教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