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教育我们要面对困难要从容不迫无所畏惧的诗句是什么?
教育我们面对严峻的考验要从容不迫、无所畏惧的诗句,如: 1、谭嗣同《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在诗中提到这两个历史人:物张俭和杜根的遭遇,而不选择他们的避难方式,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郑燮《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3、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现在的我们到底能给孩子是怎样的教育?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我们给孩子的只能是应试教育!尽管素质教育喊了好多年,但收效甚微。不论家长老师还是学校,都急功近利,围着“分数”团团转。
孩子就像加足油,开大马力的机器,马不停蹄地埋头苦读。“分数”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有力武器。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试教育要的是高分数。两者是否有点对立?
公立学校还好按政策合理安排全面发展,私立学校则干脆走高分路线,孩子的什么兴趣爱好都不管。音体美被语数英取缔,每天都上三门主课,真担心孩子被逼傻。
校外补课更是疯狂刷题,孩子成了刷题机。只有拼命地刷题,才能考出高分。才能让老师满意,家长高兴学校开心。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是助孩子成长,还是助孩子变傻?
我以为:这种教育该醒醒了!国家要的是高精尖端人才,不是一个个应试教育的机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值得商榷的。才是目前面临新的挑战,有博士引导他八岁的儿子给我们开了先例,引导式教育该大力推行。
老师多次反复教育?
多次与反复显然是重复病句,只用其一就是多次,或者反复一个词组就够了,多次与反复同时叠加就变成了累赘,因为两个词组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在语法上就属于病句,所以在我们需要表达任何事情时,不要运用过多的重复句子去牵强附会,简明扼要把事情说清楚就0K了!
人为什么需要受教育?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看过的书,遇见的人,见过的事……都是一辈子的事!我们都要教育,不但是学习的教育,还有思想的教育!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这才是教育。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赢得尊重?还是,享受乐趣?……
以下三位不同领域的名家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惊人一致的认知,也许,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
一
教育不教知识和技能
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理查德·莱文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鲁大学校长,上一位任满20年耶鲁校长的还是1899年就任的亚瑟·哈德利。
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因为,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
那大学教育有什么用呢?
理查德·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中这样提到,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在莱文看来,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
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这,才是莱文心目中耶鲁教育的目的。
正如《大学的观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的作者约翰·纽曼所说:“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教育能让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二
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
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2005年,美国已故小说家David Foster Wallace曾在Kenyon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演讲的一开头,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老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
演讲中提到,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赶赴办公室,应付8-10个小时充满挑战的工作,然后去超市、做饭,放松一会就得早早上床。因为,第二天又得周而复始,再来一遍。
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生活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翻手机、给生活加速、陷入琐碎的柴米油盐、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而不自知。
就像开头的故事一样,生活在“水”中太长时间,已经不知道水是什么。
Wallace在演讲中说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三
教育能让你活得幸福
幸福取决于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风靡全球,教授这门课的泰勒·本-沙哈尔教授认为,幸福取决于你有意识的思维方式,并总结出了以下12点有意识地获得幸福的思维方式:
1、不断问自己问题。每个问题都会开启自我探索的门,然后,值得你信仰的东西就会显现在你的现实生活中。
2、相信自己。怎么做到?通过每一次解决问题、接受挑战,通过视觉想像告诉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
3、学会接受失败,否则你永远不会成长。
4、接受你是不完美的。生活不是一条一直上升的直线,而是一条上升的曲线。
5、允许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感。
6、记录生活可以帮到你。
7、积极思考遇到的一切问题,学会感激。感激能带给人类最单纯的快乐。
8、简化生活。贵精不贵多。对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学会说“no”。
9、幸福的第一要素是:亲密关系。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为幸福长久的亲密关系付出努力。
10、充分休息和运动。
11、做事有三个层次:工作、事业、使命。找到你在这个世界的使命。
12、记住: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让别人幸福。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个诚实的父母。
关于【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和【教育我们要面对困难要从容不迫无所畏惧的诗句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