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注线上教育
24小时咨询热线:4006666666
联系我们
航页课堂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66666
地址 :中国·北京
联系人:陈经理
您的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热门话题

教育的方式有哪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什么)

时间:2023-05-20 作者:admin666ss 点击:17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教育的方式有哪些】,以及【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什么】的知识点。如果您能从中获取启发,那就是我们开心的事了,现在开始吧!

教育的方式有哪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什么?

谢谢悟空邀请。

首先摆出观点:没有最好的教育方式,只有最合适的教育方式;没有最优秀的孩子,只有最优秀的自己。或者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式,只能用最适合的方式,教育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这一个问题,包含三个关键词:教育、教育方式、优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解,我们首先要把这三个关键词,理解清楚。

但事实上,这些关键词,理解起来,绝非只言片语可以阐释清楚。

所以,三水三心不对着三个关键词进行阐释(也阐释不清楚哦),我们直接切入正题:

有没有最好的教育方式?有没有用最优秀的孩子?那些教育方式是共通的呢?我们用这三个小问题,来解决“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这个大问题。

第一,没有最好的教育方式,只有最合适的教育方式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最需要的是方法,我们想要某个专家,交给我们一套方法,然后,按图索骥,我们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但事实上,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事物,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这一问题阐释得更加透彻,他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从目前对脑科学的研究来看,也是如此。苏黎世大学的心理学家对200多个受试者的大脑作了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作为人体的“中心配电盘”,每个人的大脑结构都存在一些独一无二的特征。他们研究后认为:人脑结构这种独特性是“遗传因素和个人生活经验结合”的结果。

既然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不一样的,那么,有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最好的教育方式吗?

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前些年,有一本风靡全国的培养优秀孩子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那些重视家庭教育的,几乎人手一册——可有几个刘亦婷呢?

那么,有没有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呢?

2010年2月8日,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长提出:二十一世纪人类最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2010年7月29日,我国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明确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纳入其中,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国家层面的“最适合”,是针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共同点,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对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共同点进行观察和研究。而家庭层面的“最适合”,则是基于对孩子深入的了解,这个了解,包括先天的智力水平,后天在多重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

所以,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只有家长去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不能依靠别人的所谓成功的方法!

比如说,唠叨式教育,是专家们非常反感的教育方式。但对于那些马大哈,唠叨式却能起到作用。可是,在孩子进入逆反期的时候,唠叨式又会让孩子的心理产生更大的逆反——你看,同样的方式,在不同孩子身上,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是效果不一样呢?

第二,没有最优秀的孩子,只有最优秀的自己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期盼。所以,大多数家长,成天都在比较:别人的孩子怎么样,自己的孩子怎么样。以前有句俗话“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乖”,结果现在变了“老婆是自己的好,孩子是别人的乖”。我跟很多父母交流,他们大多是叹一口气:看,某某的孩子怎么样。言外之意;自己的孩子怎么这样呢?

事实上,就如同奥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强”一样,他为什么不说“最高最快最强”呢?

孩子也是一样。社会对人,与一个总体的评价,比如高考,那就是按照分数来录取,分数最高的上北大清华,所以,才出现了最近一个考了538分的学生,被北京大学推档(以后有时间专门探讨这个问题)。

但考上北大清华就是最优秀的吗?那个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是最优秀的吗?

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赞同李开复的一句话“做最好的自己”,也就是说,我们我们做不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本来也没有),但我们可以尽力,做最优秀的自己。

举个例子,北大的卖猪肉的才子陆步轩,考上北大,不能说不优秀吧?被打毕业卖猪肉成了屠户,不能说不平常吧?目前身价上百亿,出版多部著作,那你怎么看?

总之,优秀,还是不优秀,不是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的比——每天进步一点点,你就无限趋近最优;每天原地踏步或者倒退,那对不起,你就离优秀渐行渐远了!

第三,作为家长,这些教育方式我们必须要掌握

既然教育方式没有最好的,人也没有最优秀的,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没有必要来探讨教育方式呢?

并非如此!

我们所能探讨的,是对每一个人都是用的最基本的教育方式。

那么,哪些方式,作为家长必须要掌握呢?

1.言传身教

所谓的言传,就是交流,就是用富于情感的语言进行说服和引导。最关键的,就是既要告诉孩子怎么做,还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有父母禁止孩子做这做那,但从来不告诉孩子为什么,最后,父母成了警察,孩子成了犯人。

而身教,就是亲身示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比如,著名的“烹彘成教”(曾子烹彘),就是这个道理。有些父母,成天自己玩手机,却要禁止孩子玩手机;自己成天打麻将,却要孩子好好读书,可能吗?

2.环境浸润

在某种程度上,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影响。而环境,就是最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作为家长,要高度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我们现在与很多家长,想千方设百计,为孩子择校,有的甚至举全家之力。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在家庭环境上,我们有没有给孩子正确的影响?“孟母三迁”,追求的,其实就是环境的影响和浸润!

比如说,家里有几本书?

书都没有一本,你叫孩子怎么读书?朱永新教授提倡建立书香社会,认为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的阅读历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也取决于他的阅读水平。”

书香,就是环境的浸润。

3.活动引领

教育的方式有哪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什么) 热门话题

在家庭教育上,我们非常重视的是禁止性的命令,很少有家庭注意到,让孩子真正明白道理,需要的是活动。

让孩子在活动中,能力得到锻炼,观念得到改变。前些日子,有朋友就在网络上问我,说孩子打死都不去上学呢——我说,他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有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只有无尽的痛苦,为什么要去上学呢?

家长问怎么办。我说,带去工地搬几天砖,他就明白有能力的人和只有体力的人的区别了——有人指挥搬砖,有人只能搬砖,这就是学习!

再比如说,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版扩一些公益活动,孩子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不就得到锻炼了吗?

4.尊重差异

在家庭教育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孩子,比如,尊重孩子的选择权。而尊重孩子,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最需要尊重的,是孩子的差异性。

孩子的先天,有没有差异?有的智力较好,有的却资质平平,甚至还有几个别孩子,智力发育滞后。

后天有没有差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差异逐渐凸显。我的孩子就曾问我,有的同学每个假期都出国旅游,我们为什么不能?作为教师,作为工薪阶层,我那里有这个能力呢?你看,大人都有差异,何况孩子呢?

前面说“孩子是别人家的乖”,就是不尊重差异的具体体现!

5倾听与沟通

许多家长经常扮演着一个说教者的角色,只顾自己唠叨,不爱听孩子的话,一次次拒绝和打断孩子说话,时间久了孩子就不再愿意与父母对话,沟通也就非常困难。

倾听既是家长教育子女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教育子女一个好的方法。这是因为孩子的教育80%在于沟通,20%才是教育,只要沟通到位,教育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倾听正是亲子沟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6.鼓励与惩罚

在家庭教育上,适度的表扬和鼓励,很重要,因为,孩子的自信,是从叫停开始培养的。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教育方面的词,叫做“贬低式教育”,就是过分贬低自己的孩子,让孩子逐渐产生自卑,最后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比如今年4月,上海一高中生跳桥,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但请注意,鼓励、表扬,绝非溺爱。一味的溺爱,只会导致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个性,将来,必将很难融入社会。

另一个方面,就是惩罚。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一旦违反规则,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惩罚手段。但请注意,惩罚主要是剥夺某种权利,而不是体罚,更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残身心。

在惩罚时之前,首先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从错误的实际出发,批评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时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

总之,正如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语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到家庭教育上,可以这样写,“正确的教育方式各有各的正确,而错误的教育方式全都是相似的。”希望我们的家长,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选择最适合孩子的叫停教育方式,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现在的教育方向是什么?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教育的定义是什么。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这个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一些教育学者以及学生曾分享过他们的一些看法,这里可以参考一下:

“教育是我们抵御煽动者、假新闻的唯一防御措施,逐渐将我们推向反乌托邦的现实”

“教育为我们提供必要的知识来更好地了解周围环境并在当今世界取得成功,帮助我们拓宽视野。”

“教育是一个过程,其目的是发展个人自主权。它通过发展能力、知识、对世界的理解来实现这一点,帮助你独立行动,让你区分好主意和坏主意,给你一个空间来争论或玩弄想法。”

“教育在现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微观层面,有学者认为,个体的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是对自身追求的理解、欣赏和实现,对个体具有内在价值。在宏观层面,教育在社区、文化、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就是生命——你从出生开始,直到你死,它才真正停止。这就是你如何使用你学到的一切,塑造你和你的道路,并决定你一路上想要的生活。”

可以看出,大家无不承认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大家的想法中窥见出:教育是为个人以及社会发展以及拓展发展道路而服务的。所以可以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实际上, 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教育的形式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出国留学接受国际教育。

这里就中国教育和西式的代表-英国教育进行一个对比分析:

中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而英国是西方教育的典型代表,拥有较为先进的教育体系。

由于学校教育的目的都是育人,英国和中国的教育有一些相似之处。

1. 在英国和中国,学校教育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

2.重视学生教育理念的培养。

3.在教师培训中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

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实力不同,中英两国的教育方式不同,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上。

1.思维不同:中国重视知识教育,英国重视能力教育。

中国老师教给学生任何课本上的东西;考试不能脱离教科书。而英国教师则注重能力教育,他们强调学生能够熟悉自己想知道的事物和现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正确的答案,发现新的知识。英国老师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

2、方式不同:两国实现教育目标的方式不同,英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学的科目多,而中国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更长;中国班级一般由50-60多名学生组成,是英国人班级人数的两倍。

3.差异也体现在班级的中心。中国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希望老师能教授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但不愿意被老师提问。英国的教学班以学生为中心,有丰富的讲座和讨论,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决定的。

可以说,不同的教育都有自己优势和劣势的地方,好的教育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点,特点等来帮孩子拓宽发展道路,给孩子未来足够的选择。

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留言告诉我们哦!如果对英国留学计划不明确或是想要咨询留学以及全英文课程相关信息可以问我们~为更多帮助更多想要接受优质教育的学生家庭,我们为您提供最顶尖全面的留学教育服务和咨询,并提供对标英国小学的在线课程,包括英语、科学、人文三大核心学科,全方面为学生提供知识和能力培养,使孩子具备和英国同龄小朋友同等的英语能力、国际视野、创新思考力和知识储备。

最好的亲子教育方式是什么?

小喵老师比较注重孩子逻辑思维的发展:

前几天,有宝妈跟小喵老师交流关于宝宝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宝宝刚满2岁,为了测试一下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下面的对话:

"

宝妈:空调是什么形状的呀?

宝宝:半圆

宝妈(偷笑):是长方形的,那风扇是什么形状的呀?

宝宝:圆碌碌

宝妈:空调大风还是风扇大风啊?

宝宝:空调大,风扇小

宝妈:空调凉还是风扇凉?

宝宝:空调凉风扇好热好热

宝妈:风扇怎么转的?

宝宝:滴答滴答(配手势)

宝妈:那空调呢?

宝宝:想。。。像butterfly有翅膀可以飞

"

宝妈惊讶了,宝宝不知道翅膀是是什么,居然可以说出这个词,可能是平时看绘本的时候学习的,其实我们可以学习这位宝妈,从平时的小逻辑训练中给宝宝一些逻辑开发和启示。

很多人会说,现在做逻辑训练还太早了吧?宝宝还小。那么逻辑训练到底从几岁开始做呢?其实,儿童的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这个窗口期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发育的8岁内。逻辑思维的训练要从开始,因为到8岁之后孩子思维能力的增长曲线明显减缓。

另外,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所发布的“人类大脑发展”曲线图显示,其中Higher Cognitive Function(更高认知能力,其中包括概念形成,解决问题,抽象思维,冲动控制,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等能力)的发展顶峰早得令人发指,居然是在10个月到4-5岁之间: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低龄孩子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其实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敏感期、窗口期就是那么早,在早期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对孩子后期的发展是有非常大帮助的。

再来看看逻辑训练的一些题(由易到难):

那宝妈宝爸们平时怎么训练宝宝逻辑思维能力呢?也许你听过很多,什么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感觉很高深,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越简单越好地进行逻辑思维开发。

1. 陪孩子做分类。

根据物品的不同分类爸爸、妈妈、我的东西;从超市回来买的物品可以让孩子进行分类,哪些是厨房的?哪些是房间的?有哪些颜色相同的?哪些功能相同的?整理自己玩具的时候,也可以从中寻找分类的规律,爸妈要给孩子做引导,多交流和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分。

2. 给孩子讲清楚因果关系。

相信每个孩子都装着一个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天要下雨啊?为什么要喝水啊?为什么人要吃饭啊?为什么要早睡啊?这个时候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因果的解释,帮助孩子理解这个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因为我们明天要去旅游了,坐很早的飞机,所以,要早起,今天晚上就要早点睡觉,要不然明天会没有精神的,等等。

3. 跟孩子沟通顺序。

为什么要先穿袜子,再穿鞋子?鞋子有左右之分?在平时跟孩子的玩乐与交流中,父母需要给孩子讲述做这件事情的顺序,就像为什么煮菜要先放油,有什么顺序?可以给孩子解释这样做之后,最终会呈现一个美味佳肴。

4. 鼓励孩子找相同和不同。

结合身边的物品,像本文开始说的宝妈与宝宝交流的例子一样。空调和风扇的区别,形状,有什么不一样?比如勺子、碗、盘子、锅,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哪些水果是圆形的?哪些圆形的东西可以吃等等。陪着孩子一起去探索逻辑思维的美好!

小喵老师说

生活中,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多体验,多探索。最后,小喵老师给大家推荐3个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辅助工具:

逻辑狗

(3-4岁左右)

百花思维训练365天

(3-7岁左右)

何秋光儿童数学思维训练

(4-7岁左右)

诗教礼教乐教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借鉴意义?

这三句话出自《论语 泰伯》,内容虽然简短,却是孔子在阐述了他确定的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即诗、礼、乐,并且指出这三者对于受教育者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启迪性情,启发心智,使人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礼可以约束人的行为,规范人的言行,使人在社会上站立;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按照传统观点,孔子的教育内容有“六艺”、“六书”之说。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乐是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射是射箭,属于军事武功;御是驾车,也是军事武功;书是刻字,即写字;数是关于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孔子进行六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是“六书”。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儒家经典。“六书”是孔子亲手编订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套,也是最著名的教科书,除《乐经》亡佚之外,其他五本经典成为汉代以后中国封建官学和私学所使用的基本教科书,它们与四书一起成为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在六项教育内容中,孔子非常重视诗教、礼教和乐教。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第十七),他认为,学诗可以激发情感,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和世间万象,可以团结众人,可以讽谏上级,近处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处可以用来事奉君主,并且还可以知道一些草木鸟兽的名字。总之,学诗不仅可以培养人健康向上的情感,还可以让人学到很多知识,因此他曾告诫儿子:“不学诗,无以言”。

礼是做人行事的规矩和标准,一个人如果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因此他也曾告诫儿子:“不学礼,无以立”。音乐对人的感染力是无比强大的,孔子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他不仅精能音律,而且亲手整理《乐经》,并时常被优美的音乐所感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不知肉味”。可见,乐教的目的在于完善人格,进而达到社会和谐。

时至今日,文学、音乐以及行为规范、法制教育,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古今中外一大批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语言和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可惜的是文学教育的这一功能发挥的并不好,许多语文教师只是关注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淡化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要求。

在行为规范教育方面,有些学校重说教、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不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不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有些学生不懂国家法律,干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音乐教育的现状更是令人担忧,在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专职音乐教师,导致音乐课形同虚设,孩子们只好跟着录音机听听乐曲、学学唱歌。

诗教、礼教、乐教从小处看好像是三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它们关涉智育、德育、美育三大教育内容。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德性,学会生存的技能,尊纪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发展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智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把大量的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更为重要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二者相辅相承,在学校教育中不可顾此失彼。有德无才固然不好,不会对社会有太大的贡献,但总比有才无德对社会造成危害要强,而美育恰恰能够调和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对美的欣赏和创造中,体验生命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关于【教育的方式有哪些】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