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大教育怎么样啊,怎么评价中职学校?
精准扶贫“赤溪模式”与中职破冰之路
福鼎精准扶贫“赤溪模式”对破解中职教育困境的启示,本人认为“赤溪模式”的成功经验,应该得益于三个层面的合力,一是国家层面,有好的政策;二是八方支持,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三是自身努力,坚持不懈的内动力。
一、从国家层面来说,土地问题,农村问题是中国的大问题。
1、60多年前共产党能够夺取政权,最首要的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将战争时期的经验推向全国,在1950年发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这次改革的目标仍然是重新分配土地,将地主土地没收,分配给农民耕种。
2、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初步肯定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农民再次获得了土地的部分使用权,并拥有了对缴税后的农产品的支配权。这次影响深远的改革极大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温饱问题被迅速解决。
此为正面,从反面看:
3、国民党的三次失败,土地问题也是关键。1949年,蒋介石,总结败亡台湾的经验教训,认为根本问题就是土地与农民问题,所以,他在台湾也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前台湾首富王永庆的身份就是农民,只有农民才能拥有土地。2000年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败选后,总结问题最根本是台湾南部农业和农民问题,民进党在台湾南部亲近农民,大肆抹黑国民党(小电台),抨击国民党方针政策,使得国民党威信扫地。2016年国民党三度败选,最大问题是,不得民心,票源流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反观我们现实,也要警钟长鸣
二、现实。
1、农村与乡村。顾城《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里很近。”乡村是人们对田园生活美好的想象。实际上,农村是牺牲品。农村里,很可能豪强林立,山已被过度开发,水已被农药污染,攀比、投机之风早已败坏了道德,转基因作物早已淘空了土地,荒宅和野草一样凋敝、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一样呆滞。人们将对乡村的想象加诸农村之上,当距离没有了、美没了,便只剩了逃离。
2、中国的年轻群体---“留守儿童”。贵州六个留守儿童死在垃圾箱,令人痛心;湖南邵东县小学女教师在校被害,更为惊人:3名在校学生,年龄最大的13周岁6个月,最小的不满12岁。偷学校小卖部东西被值班教师发现,他们先用棍棒击打女老师头部,继而追打至厕所,并用毛巾捂住女老师口鼻,最终致其死亡。3人搜走财物后,将女教师尸体藏匿在床底,清理现场血迹后逃离现场。
“有人说,这是中国当代社会最大的溃疡。他们享受不到完整的父母亲情,感受不到公平教育,呼吸不到自由和尊严的空气,是流浪和失学儿童、心灵扭曲患者乃至少年犯最大的后备军。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留守儿童。按照官方10年前公布的数字,他们的总数为5800万。这5800万孩子在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买单。”
国务院要求各省开展留守儿童普查,对留守儿童一人一档,对辍学的留守儿童要动态管理,相信对中职流生问题的解决与控辍会产生积极影响。
所以,赤溪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留住家园,留住乡愁,留住青山绿水,更重要的是留住希望,留住未来。
三、职教是解决留守儿童重要的环节,对于破解职教困境,我们认为,首先,顶层设计关乎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是纲,纲举才能目张。要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顶层设计的首要任务,尽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此引领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破解职业教育面临的种种难题。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必须统筹各类教育资源、行业企业资源、社会力量资源。其次,要全力突围。在体系的引领下,中职教育要找准位置,明确目标。要从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本源出发,拓展中职教育办学空间;要从中职教育是整个职业教育体系重要一环的使命出发,明确中职教育主要任务;要从校企育人是中职教育的本质规律出发,探索教学做合一的中职教育方法论;要从适应并助力产业发展的目标出发探索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评价标准;要从改革创新发展出发,切实赋予中职学校办学自主权,减少并逐步杜绝行政权力对中职教育微观领域的干预。第三,要重点突破。我国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中职教育发展也不平衡,人才需求状况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政校行企四位一体,明确各自责权利,形成职教“大合唱”,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办出质量,办出水平。
四、八方支持,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
赤溪村摆脱贫困的事实,是广大群众以“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在各级部门大力支持下,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相较而言,破解中职困境也需要有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精神,融合各方力量,才能实现。
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亲自抓职教工作提案和调研;省职教工作会议“破天荒”由省长出席并讲话,两个副省长讲话,比普教还隆重;市职教工作会议要求各县市长参加,透露明显而强烈的信号,各级高度重视。市政协正在进行中职教育调研,市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积极行动,为破解中职教育困境想方设法:落实普职比大体相当,高中切线,合理配置专业,规范招生等,不必赘述,剩下就是我们自身努力的,我们该怎么办!
五、自身努力,坚持不懈的内动力。
1、我们认为“宁德模式”的内涵实质上就是要以“滴水穿石”的韧劲,“弱鸟先飞”的闯劲,久久为功的狠劲,敢为天下先的创劲,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提振精神,破解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首先,加强党的领导,抓好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破解中职发展困境要有坚强的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岗双责,守土有责,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抓好德育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等队伍建设。把落脚点放在心中有民、为民谋利上。第三,以抓党建示范培育工程为平台,提升“168”基层党建模式,拓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活动。第四,抓党风廉政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清正廉洁,为民务实。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准则,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学校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层层签订廉政责任书;强化学习,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强化党组织监管职能;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形式主动参与决策。
2、摆脱贫困,就要有弱鸟先飞的精神,必须探讨因地宜发展的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特别是在关键时候和复杂矛盾面前,是勇于负责还是上推下卸,是敢抓敢管还是瞻前顾后,是坚持原则还是是非不分,最能看出一名领导干部的政治品格和智慧勇气。面对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要敢于攻坚克难、敢于承担风险,坚决克服不思进取、消极懈怠、为官不为等问题,积极探索认真研究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努力为学校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求我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从实际出发谋划工作,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按照转观念、强素质、聚人气、提功能、增合力的总体思路,扎实抓好本职工作。一是观念的转型升级,铲贫先铲根,扶贫先扶本。我们应该学习赤溪村及时转变,从源头抓起。中职教育是整个教育链条中的一环,必须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中职教育的破冰之路,一是依规办校、依法治校。我们应该严格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和《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设置标准》进行宏观管理,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要研究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二是强化管理、规范办学。要高度重视非师范类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解决最基础最基本的职业意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问题,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合格不上岗。而不是简单的通过一次教育心理学的考试就合格上岗;三是要规范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标准、教材使用、教学管理,强化内部管理和内涵建设,提升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四是正视问题、破解难题。学校必须破解以下办学与发展的瓶颈和难题:进行师资优化组合,集中优势资源强化重点专业建设,打造强势专业能力,破解学校办学质量不高问题;统一招生工作,破解学校招生就业困难问题,确保招生的有序进行,破解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实际操作能力不高问题;集中精力和财力进行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破解争取项目实力不强、规模不大和分散投资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破解中职困境,如同赤溪模式一样,既要有自我拼搏,时不我待,改天换地的精神和内动力,还要有八方支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帮助和支持,更要有高屋建瓴,顶层设计,如椽大笔的谋篇布局和政策保障。我们有理由、有信心、有确信,中职教育的坚冰必将打破,中职教育的春天必将到来!
到底该不该学国学?
很高兴为您解答疑惑!看到这个问题,我静静地深思了许久。回想起小时候的学习生活,整天不是写就是背,那痛苦的生活多么想赶快结束。可是渐渐长大了,原本的思想改变了。悔恨当初没有多读多背多记!如果当时能好好读、背、记的话,或许现在可以生活的更好!
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我是赞同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国学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有人会问什么是国学?所谓国学就是:
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就是国学的定义了。不过由于中国文化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百家争鸣,不存在哪家学说为主体,所以目前对国学的定义还没有明确的限定。
在小学阶段,我们常常看到称得上是国学的就是诗词歌赋了。还记得一首《静夜思》吗?诗人借助明月充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朗朗上口的古诗也只有古人才能够将其表达得淋漓尽致吧!看在古人这么努力为我们创作佳句,我们好意思不学、不记吗?
国学不仅仅有古诗,而且有其他的文体形式,很多情况下这些国学会在初中开始学习。要说小学生学习国学是否会明白其中的意思,我想大多数他们是无法理解的。毕竟他们的思想还很天真,没有经历过很多事情,所以无法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心境,这也就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了!
国学也被称为“经典”。不得不说,国学也有很多经典,我们需要牢记、掌握。当然小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依然还是可以记忆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或许读得多了,记得熟了也就明白它的意思了。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国学,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再者,年轻的时候记忆力比较好,应该多记忆。这会对今后的运用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建议学习国学从小学开始!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上海的教育水平如何?
主要是两个原因:1,目前的家长结构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像题主那样,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在上海安家落户的外地精英,占据了目前上海家长不小的比例。北清复交家长希望孩子至少上个985吧,985家长希望孩子至少上个211吧。很遗憾,根据目前的录取比例,绝大部分高学历家长的孩子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北清复交家长的孩子能考上上海大学就已经是值得庆幸的了,比例不会超过10%。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家长怎么办?鸡血呀。竞争对手都是强大的,没有山区孩子做分母。
2,上海目前的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分化的趋势。民办小学、初中,能够自主招收学生,升学率高出公办学校一大截。这意味着,考不上民办初中、小学,考上好大学的概率就很低了。教育的分层从小学开始。所以上海的精英家长们,从幼儿园开始鸡血孩子,目的是能考上民办小学,从而增大考上好大学的概率。
至于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家长都已经是全国精英了,孩子会差吗?今时不同往日了。一线城市学生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在拉大,而不是缩小。
上海的基础教育更公平,这也是家长鸡血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上海民办小学和民办初中升学率更高,他们招生主要考察智商和应试能力,而不是经济条件或是学区房。因此优秀的孩子,即使没有上海户口,或是家庭条件很差,也能接受最好的中小学教育。而在江苏,山村里的孩子,即使聪明优秀,能到南京最好的小学和初中上学吗?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的基础教育更公平。
例如:英语方面,有心的人可以上各种网校比较一下,比如学而思、vipkid等,同一级别的英语课程,比如新概念英语第一册,一般省份是四五年级学生在上,而上海是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小朋友在上。奥数方面,历年小学生奥数竞赛,统一试卷和入围比例,上海的分数线都比周边的江苏浙江要高。
教育家与教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谢邀回答:教育家与教师的最大区别,本人认为一一教育家可以首先是教师,而且可以是教师中的出类拔萃者。但教师能修炼成教育家者,恐怕是凤毛鳞角,寥若星辰。
教育家是教育实践的总结者集大成者。教育实践上升到教育理论,是教育家智慧的结晶,又能很好地反哺教育实际,对教育者有着指导和引领的作用。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教育界的鼻祖。他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教育学说教育理念,其弟子把老师及嫡传圣贤弟子的言行语录,整理成儒学经典《论语》。有后世名家评价说,半部论语便可治天下,可见其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功力之巨大。
古代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还有宋朝的朱熹,世称朱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儒学集大成者,闻名于世。
近现代的教育家我比较推崇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蔡先生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又为民国政府首任教育总长。他在1912年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教育的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方针,即军国民敖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他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毛主席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可见评价之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我个人认为就是在蔡先生五育基础上的创新和拓展。日前在中共中央召开第27次中国高校加强党的建设的视频会议上,中常委王沪宁同志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仍然是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我觉得这很好,非常符合国情民意,是国之教育发展大计,国之教育大政方针。
近现代教育家我们较熟悉的还有陶行知、徐特立等人,他们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代的教育家也许正在成长期。目前我稍有一些认知的是辽宁盘锦市教育局长,中学特级教师魏书生,以及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教育学博士李镇西。他们或是以后中国当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
至于绝大多数教师,一般来说,都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教育理论的实践者。执行的好不好,实践的优与劣,取决于教师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的运用能力。当然也包含自己的创新和升华。如果在教书育人的基础上,能学习借鉴他人的理论,能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创新升华成新的理念,成为可以复制的业界认可的,那么这样的教师就可能成为教育行家或教育家。
一句话,教育家可以当教师,教师很难当教育家。
1
关于【学大教育怎么样啊】和【怎么评价中职学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