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只是指大学?
大学、专门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简称高校。从学历和培养层次上讲,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大学仅仅是高等学校其中的一部分。专门学院如医科大学、戏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如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都是高等学校系列。高等学校泛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与大学词义相近。大学,是指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现在的大学一般包括一个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和数个专业学院,以及能授予学士学位的一个本科生院。高等学校也包括高等专科学校。
都是什么意思?
实验小学多为市或区的直属学校,开始是为了引领某个区域的教学研究、尝试某项新的教学制度及方法而设,比如:某区实验学校,直属于这个区,因此对这种学校的重视度、所派的师资力量、教学配套设施、课题立项研究等都会有所倾斜,其教学所用教材、教学方式的选择在上级批准的前提下,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在一定范围内,他们的影响力及权威性也强于普通校。
但现行体制下,这种区别已经缩小,尤其在教学配套设施上,已没什么区别,教学方式的选择使用上也基本互通。只是,人们的意识里,实验学校仍是师资力量高于普通校的,所以普遍追崇。
普通学校其实与实验学校已经基本相同了,教材的使用、教学的方式、教学的设备等都基本一个模式,但师资力量来讲,相对弱于实验学校,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的定势思维,影响着人们一直对实验学校的效果高于普通校的认识,所以,师资上、生源上都更普遍些,也因此而普通。但实际上,教师投入教学的认真力度不亚于实验校,只因生源参差不同,一个老师所教学生数量又多于实验学校,精力有限,遇到统考一类的检验时,困难生托底多于实验校,成绩常不如实验校那么精彩,但并不说明教师的执教水平低或素质不高。
附属小学就是附属于某个单位的学校,一般跟这个附属单位有上下级关系,主要以这个单位的职工子弟为生源,但也接收社会子弟,有一定的独立性,教学方面也要归属于教委管理。一些附属在知名高校的附属小学,影响力远超普通小学,所收生源也范围有限,一般孩子想进入较难。比如: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是北京大学教职工子弟学校,直属国家教育部领导。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简称“清华附小”,坐落于全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校内,现在已形成了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昌平区一校多址一体化办学的格局,但本校区的学位一般不容易进去。
其实,不管在什么学校,只要父母用心,与老师密切联系沟通,随时调整好孩子的教育方式,培养出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你的孩子都一样会很出色的。因为,影响孩子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父母!
什么是教育学?
以下内容为浙大教育学在读本科生亲身描述:
近来遇到不少老同学和亲戚朋友
交谈不过三句话就会面临这样的灵魂拷问:
“你是读哪个专业的?”“教育学。”“哦,那你教的是哪个科目?”哪个科目???教育学的学生难道不是毕业以后去当老师的?
嗯。我们可以选择加入光荣的人民教师队伍,
但我们也可能成为你们的训导主任,甚至校长,甚至教育部长,甚至…
也可能名列教材编写组、课程研发组、技术支持组、高考改革方案专项研究小组等等。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
教育学专业≠各类普通师范专业
许多家长和学生一贯以来都存在这样的误解。
其实教育学所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一线的课程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向,
其余还有比如教育政策研究、课程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教育行政管理等等方向。
不同的学科方向也会和其他专业,
比如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有所交叉和融合,
因此在本科生阶段如果你选择了教育学专业,
那么你将接触到社会科学领域各类专业的相关课程,
成为优秀的“全能型”人才。
教育研究教育学研究的问题是广泛而深刻的。
有解释教育理论与教育规律的问题。
例如教育发展的历史与思潮、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与人以及社会的关系等等。
也有比较前沿而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比如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实践、教育治理体制的创新变革等等。
还有走“技术流”的现代教育科技问题。
比如在线课程开发制作、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管理平台的建设等等。
主修课程现在普通高校基本都实行了大类招生
教育学专业属于社会科学大类
需要修读的大类必选课程主要有:
【 思政类课程、外语类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基础等。】
其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外语和经济学基础课程。
在之后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时,往往会接触到大量的外文文献资料甚至外文教材,因此无论你的目标是卓越的成绩,还是日后在教育研究领域有所发展,外语都是一件重要且实用的工具。高等数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对于我们文科生来说那可是“绩点杀手”一般的存在,但是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和模型建构的能力对于日后修习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测量学以及政策研究之类的课程却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即便进入了大学在数理学科的学习上也不能够松懈喔。
经过大一整个学年通识学习的奠基阶段
接下来就会逐步接触到各方向的主修专业课程
上文已经提到,教育学是一个系统的学科
与其他各类社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教育学的专业课程也都与其他各学科相交叉融合
有分析教育中的形而上学问题的课程,
如中外教育史、教育哲学与伦理等;
有分析教育中的社会现象和个体的“人”的课程,
如教育与发展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
也有探讨教育活动的具体领域和实际问题的课程,
如国际与比较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与设计、教育领导与管理、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统计与测量等等。
低年级阶段以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等理论性课程的学习为主,意在积累教育学基础知识和锻炼文献阅读和自主学习能力,进入高年级后课堂内会增加许多问题研讨和展示以及实践环节,对学生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等专业能力要求提高。
总体来说,本科生阶段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比较广泛,所追求的是“博”与“通”,学生主要需要了解教育学各方向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基础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而如果有意愿在教育学领域继续深造,到研究生阶段则可以细化专业领域,进行“专”而“精”的系统学习与研究,具体的专业方向有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学与课程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等。
培养方案浙大教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长这样子滴:
【 教育学专业面向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学校教育机构、教育科研机构、继续教育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培养能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策学等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人才。】目标1:具有从事教育研究与实践、教育管理与规划、教育咨询与培训等工作的专业能力
目标2:系统掌握国内外教育基本理论、技术、政策、方法
目标3:具有精深教育专业知识和扎实实践能力
目标4: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
目标5:成为高层次教育专业人才和教育领域领导者
准确来说,想要成为教育专业的拔尖人才,
你需要拥有这些学识、能力与素养:
· 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掌握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 熟悉我国的教育方针与教育法规,跟进最前端的教育政策与改革方案· 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运用的基本方法与专业素养就业方向
教育学看上去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社会科学
许多家长和学生不免担心就业的问题
但事实上目前教育行业总体还是呈现出来一片向荣的趋势
教育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以浙大教育学院2019届毕业生为例
(升学率)
(就业率)
(单位流向)
一次就业率竟然高达97.76%
是不是忽然感觉自信心暴涨
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的岗位有
基础教育、综合文科师资、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方向的教学与研究;
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文秘、专业技术与管理等等。
我们就其中几个主要的就业流向具体谈一谈
1.高等教育单位(即普通高校)
在普通高等院校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这是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史、比较教育学、教育与课程论等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方向毕业生的主流选择,但入职高校的门槛相对来说是很高的,往往需要博士以上学历,所以有此意向的同学就要早做准备了。
2.中等、初等教育单位(即中小学校)
中小学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深化改革所关注的要点,具备较高的教育理论专业素养的人才正是中小学校目前紧缺的对象,同时中小学教师及行政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也在持续地增长,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学毕业生选择投入到中小学校教育事业中,需要注意的是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教师资格认定是必不可缺的,本科高年级时期就可以提前准备起来。
3.政府及事业单位
公务员铁饭碗对于毕业生们的吸引力仍然是不小的,国内的教育相关政府和事业单位每年会开放一定的招聘名额,对于教育专业的同学来说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教育行政岗位本身所招考的人员数目非常有限,因此还需要提前做好面对公务员考试激烈竞争的心理准备。
4.教育与培训机构
随着学生家长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教育与培训机构发展前景也非常可观,近年政府政策上对于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规范和管控越来越严格,机构对于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迫切,因此入职教育培训机构也是众多教育学毕业生们所青睐的去向,但机构待遇高、升职空间大等等福利的背后也承载着不小的工作压力和激烈的竞争,这也是择业时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
5.新技术教育领域
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与线上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同学们迎来了就业的春天,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包括去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授教育技术学课程,以及去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做教育技术人员等新技术教育领域的岗位都是不错的选择。
6.出版社、报社
在出版社、报社,尤其是和教育相关的出版社和报社从事教育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这也是近年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去处。
相关院校
如果你已决心入读教育学专业,
接下来就该面临选择高校的难题了
根据2017年第四轮高校学科评估的结果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两所高校是国内仅有的教育学科双一流院校,
如果你期盼在教育研究领域有所发展,
那么这两所院校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优质的专业资源一定会让你注目,
再有北京、上海一线城市加持,地域的优势也足够让人心动。
如果你有着严重的“名校情结”
那么北大、浙大、清华、厦大等名校也是不错的选择
院校能够提供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平台也足够让你施展才能
如果难以面对超高的分数壁垒和过大的竞争压力
那么南师大、华师大、东北师范大学等等“211”院校不妨纳入考量范围
院校本身有着浓厚的教育氛围和不错的科研资源以及实践机会,同样是值得关注的
此外,其他一些“双非”类的区域一流师范大学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比如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等省属及市属本科院校
往往同样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鲜明的地方特点
教育专业也有着不错的发展空间
选择专业院校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
名校、资源、地域、竞争压力……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没有一个答案是最优解,
所以还是从心选择最向往、最适合的院校就好
说到这里
相信各位对于教育学科和教育学专业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实简单地说
教育学就是一个专注于人与社会发展的学科
人的本质与成长、人类社会的根基与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联结……
这是一门将人的善良、仁爱与担当都根植其中的学科
而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以“任而爱人”为核心的事业
一项继承前人之精神、担负未来之重责的伟大事业
如果你有意来到教育这片土壤探一探
那么不妨pick一下教育学专业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谢邀。大学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我还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一个人完成中学学业,年龄也基本上来到了成人期。18岁虽然已经具有成年人的 权力,但尚未真正的成熟。这个时候进入一所与以往应试教育理念,完全不同的大学,开启成年人的生活储备,积累踏入社会的经验和本领,是非常棒的承前启后阶段,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抓住,良好的大学经历会让你受益终身。
上大学,是人生中十分关键的特殊经历,大学教育的目标,无论所学专业是什么,它首先是教给你一种思维方式。比如人们常说的理工思维,文科思维等等,都是在大学教育中润物细无声地养就的。工作后,无论你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有无关联,专业思维已经形成会,无形中影响你的职业习惯。
然后是学科设计,选择什么专业,培养目标很清楚,就是要在几年的规定动作中,教会你成为这个专业的合格人才。成就你日后有资质从事所学专业。换句话说,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完成学业后有资格去从事所学专业。
有人说,大学是第二社会,为什么说是第二呢?我的理解是,大学是临界于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场所,是一个知识和适应力培养的缓冲区。不知读者有没有和我一样的体会:一个人自从上大学那天起,也就基本是离开了家的呵护和监督,独自应对学业、人际关系,独自面对人生啦。所以,大学教育,也应该涉及到培养学生的综合人能力的教育。个人觉得,这一块,目前我们的高校,做得还有很大努力空间。比如,中国大学生心理脆弱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你的阅读。🤝
关于【高等教育是什么意思】和【是不是只是指大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